網絡祭奠對比線下上墳,趨勢的背後更多需要理解

近年來,隨着疫情的頻發,任何有關祭祀的話題往往都能輕易波動人們內心那根最不設防的弦,一束鮮花、一杯清酒、一封信箋、一燭線香……緬懷的背後,是那些永不停休的爭論。

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有關“雲祭祀”的話題熱度就一直居高不下,僅在清明節當日,行業知名網上祭平台—思念堂(siniantang.cn)就迎來了上線以來最高的30萬以上用户同時在線祭奠,而在微博雲祭祀超話中,4月累計在線祈福高達1.3億次。2007年,民政局基於環保理念第一次開始推出“網絡祭奠”的模式,彼時祭奠多為公益性,對象以革命烈士或者歷史名人為主。

網絡祭奠對比線下上墳,趨勢的背後更多需要理解

這種祭奠方式無限拉近了現實與過往的距離,2011年開始,網絡祭祀相關企業每年都有小幅度的波動增長,2019年至2020年4月份是新增數量最多的一年,而至2022年,根據民政局清明最新數據統計,線上祭祀平台已增至2304家。

不可否認,祭祀文化流傳至今,嚴肅的內核與氛圍總是一成不變的,但隨着各種網絡祭祀形式的異變,原本的緬懷之心稍不留神就會化成牟利者口袋裏的滾滾之源。

有的APP打着“雲祭掃”的名義,卻各種變相收費,比如要用户點亮長明燈、擺放祭品,而這些虛擬圖像,都需要用户花錢購買,此外還有套餐服務,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且有效時長只有6個小時,如果想要一天祭品不斷,就要多次購買套餐,簡直是明搶。而另一些網絡祭掃平台,借提供網絡祭掃服務之名、行流量變現之實,將祭拜行為娛樂化——充會員、“刷禮物”、代號啕大哭、引導過度消費、泄露客户隱私信息……

網絡祭奠對比線下上墳,趨勢的背後更多需要理解

誠然,我們不能一味地諷刺傳統孝道已淪為韭菜,但當對逝者的祭奠,對親人的哀悼,對死亡的沉思全部都進化到一種最原始的鬧劇時,一切卻也值得我們反思。

其次,根據日前思念堂發佈的2022年“清明網絡祭奠大數據”中顯示,同比去年,平台線上祭奠人數增長近5倍。而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顯示,中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已經達到了3.76億。跳出理念的衝突,遠距離的路程對比有限的空閒時間,也成為了大眾為一場簡單的祭掃而頭疼不已的關鍵所在。

網絡祭奠對比線下上墳,趨勢的背後更多需要理解

或許就如《中國青年報》所説:不管時代怎麼變遷,科學如何發達,關聯無法割斷,想念的心酸也不會衰減,只要懷着的是一顆真摯的緬懷之心,以自己方式祭奠親人,那麼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而非簡單的道德説教和評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9 字。

轉載請註明: 網絡祭奠對比線下上墳,趨勢的背後更多需要理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