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白湖新區一直處於“農村變城市、村民變市民”的動態過程中,人口結構、社會形態和運轉方式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治理模式面臨嚴峻考驗。為此,新區創新推出五“+”融合的全方位基層治理模式,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黨建引領+紅色物業”
雙元互融編織“黨羣連心網”
黨建為核,打造紅色治理隊伍。以“黨建+”引領打造社區“紅色物業”,堅持把物業服務管理融入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通過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培養“紅帆領航員”、建設“紅帆黨建工作室”、創建黨建工作示範點以及紅心公益志願服務隊等方式,創建星級“紅色物業”品牌,把物業服務企業打造為“紅色服務隊”。
雙元互融,構建四級聯動機制。積極探索居委會、物業公司交叉任職管理模式,推薦社區兩委人員到物業公司擔任黨建指導員,瞭解物業公司工作內容、運行機制,同時安排物業經理到居委會掛職,深度參與社區治理工作,成為社區兩委和物業間工作交流的橋樑紐帶。通過“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實現 “兩家人”變“一家親”,做到黨建工作共創、思想工作共做、社區服務共辦、環境衞生共抓、文體活動共聯。
“專業社工+志願羣眾”
全民互動編織“自治隊伍網”
“全科社工”發揮專業優勢。街道開展“全科社工”培訓班,梳理近20項為民服務事項進行培訓,涉及黨建、衞健、民保、物業等業務工作、相關政策和辦理流程。實現社區工作者從“一崗制”變為“全科制”,將社區黨羣服務中心職能服務窗口調整為綜合服務窗口,落實“一窗受理、全科服務” 要求,推動社區服務“只找一個人、能辦所有事”,繼而騰出更多人員力量延伸到網格、小區。
羣眾力量壯大服務力度。以社區為依託組建熱心羣眾參與的志願者服務隊伍,按照“一專五志”模式分配,一名專業社工帶領五名志願者組成小分隊,將社區劃分多個微網格並由各分隊包保。各社區建立志願者評分機制,在廣泛吸收居民反饋評價的基礎上,由專業社工和兩委成員集中審議打分,向表現優秀的志願服務者頒發榮譽證書,激發了羣眾參與自治的積極性。
“線下網格+線上網絡”
多網融合編織“辦事服務網”
“1+345”工作機制,深化線下治理路徑。“1網”統籌基層各級網格,落實“大事一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原則。按照居民提事、網格聽議、協同辦理“3步”工作流程,網格員深入基層收集熱點、難點問題,通過網格會客廳,召開協商議事會敲定方案,最後“網格吹哨、部門報到”,相關部門落實羣眾需求。嚴扣精細化、一體化、閉環化、温度化“4化”工作標準,網格員落實勤巡查、勤防範、勤説事、勤走訪、勤服務“5勤”工作要求,不斷提升基層服務水平。
“互聯網+社區”,提升線上治理效能。高標準建設社會治理智能信息系統,與區“智慧城管”平台對接,融入智慧城市、陽光信訪、雪亮工程、政務服務熱線,實現平台化指揮、精準化預警、信息化辦公、數字化服務。開發專用APP,網格員通過手機採集上傳羣眾訴求,經智能信息系統彙總梳理,分類上報。對推送至相關職能部門的問題,智能鏈接村、社區信息基站和網格員信息終端,跟蹤督辦現場處置、服務羣眾各環節,構建起全域閉環式治理體系。
“部門綜治+社區調解”
多方聯治編織 “和諧共治網”
“全要素網格”聯動機制保基層穩定。建立社區治理工作協調機制,吸納環保、綜治、食安、消防等對口部門常態候命,對羣眾反映的各類問題保證有值守人員負責、有專業人員接辦。治安上設立線上“微警務室”,線下社區警務站,“區域聯保”保障基層治安穩定。消防上創新“10.30.60”應急處置機制,10秒定位、30秒確認、60秒梯隊到位,以最快速度保障居民安全。
“温情化”社區調解保居民和睦。各網格建設“遠親不如近鄰”調解室和“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整合綜治、司法、調解、婦聯等資源,打造微家園調解機制,以微網格長、微網格員、黨員志願者為主體力量調解矛盾糾紛。各社區成立調解委員會,由支部書記、主任、調解能手和法律顧問律師組成,從村社老黨員、老幹部中推選3-5人充當調解員,對複雜的矛盾糾紛,可集體聽證調解或邀請兩委成員共同參與調解。
“文藝引入+文化自產”
百花齊放編織“精神家園網”
引進優秀文藝資源築起基層精神高地。聯合區企事業單位,為社區居民開展歌詠晚會、户外電影、大型義診等公益活動,豐富中老年人晚年生活;引入音樂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發掘社區文體領袖帶頭組建居民舞蹈隊、太極拳隊、歌詠隊、合唱團、書畫協會、健身操隊等團體;引入濟寧學院等教育資源,建立“社區國學院”“ 四點半課堂”“微圖書館”等文化交流陣地,提升居民素質素養。
深挖本土文化精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新區致力於打造“一社區一品牌”文化小高地,在全區掀起以自產文化引領社區治理風尚的高潮。打造“首善南風”文化品牌,推崇居民互助自治;打造“誠信潤城”文化品牌,推崇沿街商鋪誠信經商;打造“孝和治村”文化品牌,推崇以德治村的良好風尚。
(太白湖新區黨工委改革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