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發佈會)要把自立自強的責任扛在肩上——四位科技領域黨員代表説創新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題:要把自立自強的責任扛在肩上——四位科技領域黨員代表説創新

  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

  見證高鐵跨越發展的領軍人、從事特種設備自主研發的院士、研究宇宙起源的理論物理學家、推廣中藥材栽培的科技特派員……10日,4位科技工作領域黨員代表走進國新辦發佈會,講述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的故事。

  從“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到飛馳的“復興號”,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軍參與了我國高鐵從無到有、從追趕到引領的全過程。

  “到今年8月,中國中車已累計交付高速列車3375列,快速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批量製造能力。”對於我國鐵路的快速發展,王軍如數家珍。

  “下一步,我們會研發更高速度等級的高速列車,讓中國高鐵跑得更快、行得更穩,乘坐更舒適、出行更便利。”王軍説。

  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

  壓力容器,一種盛放危害性化學介質的特種設備,石化、冶金、航空航天離不開它。過去,我國不能自主研發高端壓力容器,爆炸事故率也相對較高。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曾親歷過“斷供”:-50℃低温乙烯球罐——這種高端壓力容器一度突現供貨缺口,眼看要給國內上馬的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煉油工程“拖後腿”,我國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實現了國產替代。

  如今,壓力容器產品基本不再依賴進口,萬台設備年事故率從40年前的4.0降到現在的0.09,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作為30萬名相關領域科技工作者之一,陳學東為此自豪。

  “中國要把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為科技工作者,要把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扛在肩上。”陳學東説。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2001年從海外歸來。“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説過的這句話,一直裝在他心中。

  蔡榮根主要從事引力理論和宇宙學研究。基礎研究看起來離日常生活有點遠,但卻是所有技術的總開關,決定着一個國家創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

  “我和我的同事都相信,一個更加強大的祖國可以承載更多夢想。”蔡榮根説,“我們都願意將自己的科研與國家的科技事業聯繫在一起,將自己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轉化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高級農藝師蘇海蘭是一名“80後”科技特派員,工作十幾年來,一直在基層做中藥材栽培研究與應用推廣。

  蘇海蘭所在的試驗基地位於深山,蛇蟲多見。蘇海蘭穿上雨鞋,拿着木棍,白天鑽山林、進大棚做試驗,晚上馬不停蹄分析總結。“七葉一枝花”是一種珍稀瀕危的中藥材,蘇海蘭所在團隊取得了野生轉家種栽培技術和育苗技術的關鍵突破,又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農民。

  福建、江西……新技術在多處落地,創新為民再添註腳。“作為青年科技特派員,我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們學習,一代接着一代幹,把一張藍圖繪到底。”蘇海蘭説。(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7 字。

轉載請註明: (國新辦發佈會)要把自立自強的責任扛在肩上——四位科技領域黨員代表説創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