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後為什麼快樂越來越少?丨心理學解析“癌症性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們剛出生的時候並沒有性格,性格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實踐而形成的。
一個人的性格反映了他的獨特經歷,既有生物學條件的影響,也受到後天環境條件的制約,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人的性格千奇百怪,各有不同,有人誠實守信,有人虛偽狡猾,有人勇敢,有人膽小。
在眾多性格類型中,有一類性格叫作“癌症性格”,顧名思義,這種性格類似於癌症,使人走向毀滅。
小時候,我們很容易開心,一個玩具、一顆糖果就能讓我們笑逐顏開。
長大後,我們似乎越來越容易難過,相比之下,開心起來的代價越來越高。
對於成年之後的我們來説,某一需要的滿足並不會使我們感到開心,很多需要從“奢求”逐漸變為了“基本需要”。
成年之後為什麼快樂越來越少?丨心理學解析“癌症性格”

小時候,我們得到它們,會很開心,失去也無所謂。但長大後,我們得到它們,無所謂開心,失去它們,卻會感到難過。
人們越來越悲觀,開心起來的代價越來越高,這種“開心的代價”就像癌症一般,侵蝕着我們的情緒,破壞着我們的身體。
童年時期,朋友是我們彌足珍貴的事物,與朋友在一起玩耍能讓我們感到莫大的滿足。
但長大後,與朋友一起出去吃飯、旅遊、逛街等活動只是為了緩解工作的壓力,無論是朋友還是活動本身都遠不能讓我們真正地開心起來。
很多人似乎表面開心,但笑着笑着逐漸就苦澀了,瘋着瘋着突然就安靜了,朋友的陪伴捲走了他們表面的陰霾,卻温暖不了內心的冰寒。
成年之後為什麼快樂越來越少?丨心理學解析“癌症性格”

他們不容易開心起來,相反,卻很容易難過或者憤怒。
朋友、家人或者上級的一句話,都可能戳碎他們脆弱又敏感的心靈屏障。陌生人一個無意的行為都可能會讓他們勃然大怒。
這些負面情緒困擾着他們,長期折磨着他們,逐漸讓他們心力交瘁,甚至產生抑鬱,墜入冰冷的深淵。
他們就像癌症患者一樣,悲觀地面對着這個世界。
面對事情的結果,人們普遍把自己的成功和別人的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敗和別人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這就是自我服務偏差——人們自我保護、確立自我價值的表現。
但有些人的心態總是很消極,當自己成功時,認為是自己運氣好,亦或是受到了別人的恩惠和幫助。
成年之後為什麼快樂越來越少?丨心理學解析“癌症性格”

當自己失敗時,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更甚者認為自己不配成功,這種消極的心態使他們自卑、自貶、自我否定,以至於在人前抬不起頭,奮鬥也失去了信心和動力。
這與他們的家庭密不可分。
在兒童時期,有些父母對待孩子不注重方式方法,一味地批評他們。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他們敷衍了事,草率地用三言兩語去表揚他們,而當孩子考砸或者犯錯誤時,他們卻來了勁,揪住孩子的錯誤不放,一股腦地傾瀉他們的“教育理念”。
其中還摻雜着他們對生活的不滿,承受者卻是孩子。
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極易形成自卑的心理,當他們長大後,成功對於他們來説往往是理所當然的,而失敗則是不可忍受的。
他們的心態非常消極,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去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成年之後為什麼快樂越來越少?丨心理學解析“癌症性格”

成功是美妙的,按照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成功是一種強化物,能夠增加人們努力行為出現的頻率。
但對他們來説,成功無所謂強化,也無所謂懲罰,就像是小時候父母對他們説的那樣:這本來就是你應該做的。
這種消極的心態就像癌症一樣,他們的生活因此出現停滯,他們的人生由此灰暗無光。
這兩種“癌症性格”會讓人走向毀滅,但很多人確實存在這種情況,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當人們發現自己整日愁眉苦臉、不容易開心,注意力集中在不幸之上時,人們應該立刻調整自己的心態。
成年之後為什麼快樂越來越少?丨心理學解析“癌症性格”

可以通過寫日記記錄下每天開心的事,用這種方法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那些明明可以讓自己開心起來的事上去,人們會突然發現,生活中並不全是難過與悲傷。
當人們不敢承認自己的成功卻為失敗揹負過多時,人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
成功和失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如果不能意識到自己的成功,那麼這種成功便是一種失敗,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一種失敗。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8 字。

轉載請註明: 成年之後為什麼快樂越來越少?丨心理學解析“癌症性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