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七月,烈日炎炎,位於奉賢海灣的武警上海總隊訓練基地練兵場上塵土飛揚,千餘名學兵整齊列隊迎接又一輪淘汰考核。片刻間,戰術考核場硝煙四起、障礙考核場吶喊聲此起彼伏、教學法考核場不斷爆出組訓新招法……隨着最後一組5公里武裝越野考核結束,成績顯示優良率達95%以上。近年來,武警上海總隊訓練基地牢固樹立“對接實戰”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讓教學與戰場對接,提升學兵能打仗、會打仗、謀打仗的綜合能力。
向戰而行,建設提升戰力的“孵化器”
剛剛出梅的上海暑氣蒸騰,室外地表温度最高超過50℃。預備特戰隊員集訓隊依然在烈日下推演戰術、覆盤戰鬥。休息間隙,當問起隊員王子文的最大收穫,王子文沒有回答具體的成績進步情況,而是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手掌上裂開的虎口。
傷疤是預備特戰隊員們辛苦付出的見證。王子文説:“為練就迅速出槍、一招制敵的肌肉記憶,每天要重複拉動手槍套筒4000餘次,身體因為據槍過久而僵硬,虎口也在一次又一次重複中裂開流血。”
“為了快和準,忍受酸和疼。”這只是預備特戰隊員集訓“實戰化”訓練的冰山一角,戰場救護、野外烹飪、營地搭建、隱蔽偵察等課目都需要隊員們熟練掌握。在狙擊訓練中,記者看到導調組故意提高訓練難度,加大狙擊手身邊的噪音和光線干擾,甚至專門挑選可見度差的雨天進行考核,錘鍊預備特戰隊員們在極限環境下的戰鬥能力。
在訓練基地,每一個專業培訓都是按照打仗要求進行。在駕駛技能訓練場,駕駛員陳良將戰友和物資運送到指定區域後,自己也攜帶武器裝備參與接下來的小隊戰鬥,駕駛員搖身一變成了戰鬥員,甚至代理了小組指揮員的崗位。
戰場中沒有局外人。和陳良一樣,參與集訓的駕駛員們都拋棄了以往“司機只管開車、廚師只管做飯”的固化思維,轉而通過刻苦訓練,力爭成為打仗型後勤尖兵。
從“學兵”到“精兵”,缺的不僅僅是經驗,更要有“向戰而行”的主動態度。教員孫春迪説:“沒有‘一切為了實戰’的思想根基和實踐養成,即使培訓方式再科學、要求再嚴格、考核再周密,戰鬥力生成也將與實戰南轅北轍。”
教員為戰教戰,學兵為戰練戰。在這樣濃厚的氛圍下,學兵們不僅錘鍊了適應戰場的綜合能力,更有了直面戰場的自信與底氣。
融合教學,構建制勝強敵的“準戰場”
“本小隊裝備故障信號傳輸紊亂,請求上級支援!”預備特戰集訓的一次紅藍對抗中,某獨立房內的“紅軍”某小隊通訊信號突然失靈……隊長王超百思不得其解:任務出發前明明測試了所有通訊裝備,怎麼突然失靈?
溝通不便導致此次演練“紅軍”失敗,覆盤時王超才明白,是“藍軍”進行了信號干擾。作為隊長的王超也深感羞愧:自己只想到是否是裝備故障,根本沒想過是敵人的主動破壞!三個“紅軍”小隊中,竟然沒有一個精通通訊維修,面對一點點干擾就“戰術失明”。基地主任高光清説:“眼睛裏始終有敵人,腦海裏時刻有戰爭,想領悟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必須真正將演練當戰場,將對手當強敵。”
基地主動探索展開融合式教學組訓,即打破原有教學體系中各課程條塊分割、依次施訓的教學組織模式,按照學兵在未來崗位上的任務需求和實戰需要,將軍事基礎訓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訓練、專業戰術訓練、心理素質訓練、戰鬥精神培育等融為一體,同步實施。
預提指揮士官集訓隊裏,教練員馬克強的名聲十分響亮。他不僅僅是演訓中刁鑽苛刻的導調員,專門設置複雜戰場情況;還是狡詐無比的“藍軍”專業户,讓學兵們在訓練中吃盡苦頭。最近的一次山地捕殲戰鬥訓練中,馬克強帶領的藍軍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將學兵組成的“紅軍”耍的“團團轉”。
“訓練上吃苦頭不要緊,戰場上栽跟頭最致命。”覆盤中馬克強拿出了一份詳細的地形圖,每一條小路都標註得清清楚楚,“如果敵人做了更多的戰前準備,我們拿什麼打贏他們?”在馬克強看來,給學兵們吃苦頭,就是幫他們將危機意識記在心頭。
訓練靠近實戰,打仗才能不畏懼實戰。目前,訓練基地85%的課程設置了貼近實戰的“紅藍對抗”內容;70%的教案一年內根據實際變化進行過更新;所有課目的階段考核都設計了相應的實戰背景;每個教研組每半月召開戰法訓法講評會……
從“學兵”到“尖兵”有多遠?訓練基地正在用實戰思維和創新實踐,幫助他們完成從訓練場到戰場的跨越。
革故鼎新,打造未來戰場的“試驗田”
這是一次特別的任務演練——
一支由預備特戰隊員組成的“突擊小隊”按指令進入“地鐵車廂”內解救“人質”,沒想到“車廂”內狹窄的結構和擁擠的載客情況限制了隊員們的發揮,平時在空曠場地訓練的戰術隊形無法展開,“救援行動”以失敗告終。
“失敗不可怕,關鍵要主動思考,未來的戰鬥會在哪裏打響。”教練員張有志介紹,在他眼中,官兵們駐守在繁華都市,訓練的假想敵就要模擬這座城市中潛在的風險。
基於這樣的認識,集訓隊嘗試創新教學形式,將舊的、不符合潛在戰場實際需求的訓練從計劃中剔除,根據執勤、處突中的實際任務需要出情況、做模擬。
最近一次城市武裝巡邏勤務“一分鐘到場處置”課目演訓中,導調組預想了犯罪嫌疑人報復社會、在街頭持械無差別砍傷路人後逃竄的惡劣情況。接到緊急任務後,“任務官兵”並不是簡單地一分鐘內到達案發地點,而是綜合分析判斷“犯罪嫌疑人”可能逃跑路線和可能再次作案的位置,成功圍堵並控制嫌疑人,防止事態進一步升級。
“突發情況處置,去案發現場還是追擊嫌疑人,體現了是否貼近實戰的思維差距。”點評中,導調組肯定了“任務官兵”預判“犯罪嫌疑人”逃跑路線的果斷決定,這也與基地結合實戰創新戰法的理念緊密相連。
“向戰而訓”成為共識,更多顛覆性的改變也由此發生。集訓隊在格鬥訓練中,取消了套路化、表演化的訓練部分,更重視接近實戰對抗的自由搏擊等技巧教學;特戰分隊戰術訓練中,新增了巷戰、高樓作戰等新的假想情況,研究出一套針對特大城市行之有效的小隊戰鬥方法;後勤學兵集訓中,駕駛員們也能順利應對“突發爆胎”“涉水駕駛”等高難度課目……
作者:何易 白文 鹿子舟
編輯:薄小波
責任編輯:徐晶卉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