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部隊破解棘手難題

本文轉自:光明網

【一線講述】

為部隊破解棘手難題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文職教授王海(左一)在指導學員。汪銀銀攝/光明圖片

今年的八一,是我在部隊度過的第26個建軍節。20多年來,我與教學團隊始終把備戰難題作為研究課題,利用課程間隙,幾乎走遍了全軍電子偵察哨位,僅青藏高原就去過20餘次。通過實際參與各類任務,破解了部隊的棘手難題,也反哺了課堂。

隨着我國所處的地緣環境日趨複雜,主要對手的各類新體制電子信息裝備“幽靈”般頻繁活動於我周邊海空域,電磁威脅日益突出。十幾年前,某新型高空無人偵察機首次飛臨我周邊空域對我實施抵近偵察,資料顯示該型飛機攜帶先進的成像雷達,具有全天候電子偵察能力,但我一線部隊始終沒有截獲該偵察機的信號。身處一線的學生聯繫到我,我立即趕赴現場,與學生一起查閲該型無人機和機載任務設備資料,分析信號、排查頻率。很快,我們發現了“異常”數據,立刻通過優化測量方法、逆向數值分析等還原其面目,不僅掌握了該型高空無人偵察機成像的能力底數,而且摸清了其在我周邊的活動規律和深層意圖。在破解難題的那一刻,大家如釋重負。

去年,我到某航空兵部隊,與我們的畢業生一起為預警機、無人機、戰鬥機等各類平台加載電子偵察數據。目標類型多、平台型號多、加載任務重,過程可謂困難重重。為摸清裝備性能底數,我多次往返於學院和部隊之間,翻閲了大量資料,挨個仔細請教部隊官兵、院校同行和相關工程師。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終於成功掃清了準確性達不到預期、目標虛警等障礙,飛行員普遍感到,告警準確率和打擊準確率都大幅度提升。

這些年,我和團隊多次參與全軍重大演習演訓,60餘次赴邊防執行任務,足跡遍佈偵察一線最高、最遠、最艱苦的點位。我們在深山裏睡過冰冷的坑道,在戈壁灘經受過風沙的撲打,在高原上抗爭過缺氧帶來的眩暈,在大海上領教過無情的風浪……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始終堅信“海有舟可渡,山有徑可行”。

最難忘的是,能在部隊看到我們大批的畢業生。每當疲憊時,我就會想念還在高山海島一線值班執勤的學生,深刻感受到,人一輩子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歡又具有時代價值的事業,是一件幸福的事。現在正值軍校畢業季,手機裏不時彈出即將畢業的學生髮來的信息。此去一別,天涯海角,而我將一直在路上,期待跨越山海後的再度相逢。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劉小兵、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魏寅、張明哲、馬權、王宗怡、陳崢、畢琦、姚天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79 字。

轉載請註明: 為部隊破解棘手難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