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老巢”斷裂帶:去年以來中國發生9次6級或以上地震
地震是人類社會面臨的自然災害之一。在許多國家的歷史上,地震都留下了慘痛記憶,其中包括我國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日本2011年東北大地震和美國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
就在9月17日、18日,我國台灣省接連發生了兩次具有破壞性的地震,震級分別為6.5級和6.9級。台灣位於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的邊界上,1999年就曾發生過集集7.5級大地震,造成超2000人死亡、超一萬人受傷。
那麼,地震的發生有什麼規律呢?地震到底能不能被預測?實際上,這不僅是社會大眾關注的問題,也是地震學家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遺憾的是,目前地震預測仍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對地震一無所知。比如,我們對地震的“老巢”斷裂帶,已經有一定的瞭解。
什麼是斷裂帶
天然地震發生在斷裂帶上。斷裂帶可以説就是地震的家。那斷裂帶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知道,地球最外層是岩石圈,但岩石圈並不是渾然一體的,而是“碎成”了七大板塊,板塊間的邊界就是大型斷裂帶。在地幔對流和板塊本身的重力作用等因素的驅動下,各板塊一直處在相對運動之中。既然有相對運動,那板塊邊界上就必然免不了摩擦,其結果之一就是地震。這就是20世紀地球科學領域最偉大的成就——板塊構造理論帶來的基本認識。
簡而言之,斷裂帶可以看成岩石圈裏能有相對位移的大裂隙。
板塊邊界上有斷裂帶,那板塊內部有沒有呢?有的。與板塊的概念類似,地球科學家在板塊內部發現了更為細分的塊體,稱之為地塊。在地塊邊界上,也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斷裂帶。
相比板塊邊界的斷裂帶,板塊內部斷裂帶的規模和相對滑動速率要小一些。但是,這並不代表板塊內部的地震震級或者危害性較小。長時間的應力積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可以使板塊內部發生7級乃至8級以上的大地震。
我國的斷裂帶
要了解地震災害的分佈規律,就必須弄清楚斷裂帶的分佈。
在我國東部地區,最明顯的是連綿2000多公里的郯廬斷裂帶(北段稱依蘭—伊通斷裂帶),是東部地區最主要的地震威脅來源。國際上公認被成功預測的1975年海城地震就發生在郯廬斷裂帶上。
在華北地區有一條與郯廬斷裂帶垂直的斷裂帶,被稱為張家口—渤海斷裂,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罪魁禍首。
我國東南的台灣省則處在菲律賓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邊界上,具有非常複雜和活躍的斷層系統,混雜了不同深度的逆衝斷層和走滑斷層。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就發生在逆衝型的車籠埔斷層上。
在我國西部地區,斷裂帶眾多,令人眼花繚亂,它們大多存在於青藏高原內部和周邊。北部的阿爾金斷裂和海原斷裂(1920年發生過海原8級大地震)到南部的小江斷裂和紅河斷裂,給西藏和青海以及周邊的四川、雲南、甘肅、新疆等地帶來了嚴重的地震災害。
為什麼青藏高原和周邊的地震活動會如此劇烈?主要原動力是印度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擠壓,一方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起,一方面給青藏高原內部和周邊地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斷層上的摩擦力承受不住壓力的時候,就會發生錯動,造成地震。
2021年以來我國主要地震和發生斷層。
近期地震的斷裂帶
2021年以來,我國發生了9次6級或以上的地震。
其中,2021年雲南漾濞Mw6.1地震(維西—喬後斷裂附近),青海瑪多Mw7.3地震(崑崙山口—江錯斷裂)、門源Mw6.7地震(冷龍嶺斷裂);2022年四川蘆山Mw5.8地震(龍門山斷裂)、瀘定Mw6.6地震(鮮水河斷裂),這些地震都發生在青藏高原內部和周邊的不同斷裂帶上。僅四川內部,就存在3條呈Y字形的主要斷裂帶,即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緣的龍門山斷裂、從青藏高原內部延伸到東南邊的鮮水河斷裂,以及向南的安寧河斷裂。
在龍門山斷裂上曾經發生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2013年蘆山地震,而最近的瀘定地震發生在鮮水河斷裂的最南端(磨西段)。
9月17日和18日發生在台灣省台東縣、花蓮縣的兩次6級以上的地震,則可能與台灣島內的中央山脈斷層系統有關。
斷裂帶的勘測、性質刻畫和危險性評估一直以來是地震災害研究的重中之重。地球科學家綜合地震學、地質學、大地測量學、地球動力學等多種手段,對斷裂帶進行了長期的多角度多尺度的研究,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激發了各種新的科學問題。在摸清地震“老巢”的路上,地球科學家正在進行着堅持不懈的探索!
(原標題《斷裂帶:地震的“老巢”》,作者李澤峯,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特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