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戴雨瀟】

今年大選,“十月驚奇”繼續上演,就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親民主黨媒體報道特朗普偷税漏税之後,保守派的《紐約郵報》和福克斯新聞也不甘示弱,在最近一週持續投下重磅炸彈,爆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的兒子亨特·拜登的“確鑿罪證”,為選舉增添了新的變數。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紐約郵報》重磅報道:拜登的秘密郵件(New York Post)

據報道,拜登家鄉特拉華州的一家電腦維修店老闆稱,去年一名顧客送來了一台進水的筆記本電腦進行維修,但是顧客一直沒有支付維修費用,也沒有回來取走他的硬盤。在多次聯繫未果之後,維修店老闆檢查了電腦的內容,發現了大量敏感郵件和文件以及不雅圖片和視頻。在一段視頻中,亨特·拜登承認自己深陷毒癮,一邊吸食可卡因,一邊與一名身份不明的女子發生性行為。

發現這些重要文件後,維修店老闆向美國聯邦調查局彙報了情況,聯邦調查局於去年將涉事電腦和硬盤沒收。不過老闆在上交前對硬盤的內容做了備份,並將這些備份資料交給了特朗普的私人律師朱利安尼和前顧問班農,這次爆出的信息就是來自朱利安尼。

一、拜登的敗家兒子

根據《紐約郵報》披露的硬盤中的信息,亨特·拜登曾多次利用自己副總統之子的特殊關係為烏克蘭天然氣公司布里斯馬集團謀取利益,一些通訊的內容更是牽涉到時任副總統喬·拜登。公開資料顯示亨特當時在布里斯馬擔任董事,每月領取至少5萬美元的薪水[1]。

布里斯馬集團是烏克蘭最大的私營天然氣公司之一,由曾任烏克蘭生態部長的寡頭尼古拉·茲洛切夫斯基於2002年創立並擔任主席至今。這家公司有着極不光彩的歷史,多次爆出偷税漏税和貪污腐敗的醜聞。

2014年茲洛切夫斯基也為了避免遭到烏克蘭政府的貪腐調查逃亡出國。2015年烏克蘭政府宣佈茲洛切夫斯基因為涉嫌腐敗正在被通緝。2016年烏克蘭檢察院和税務局調查認定布里斯馬逃税,布里斯馬補繳了近1000萬美元的税款才得以逃脱刑事指控[2]。

烏克蘭現任總統澤連斯基當選之後,新任總檢察長里亞博沙普卡在去年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透露,檢察院對過往案件進行審核時,發現布里斯馬集團和亨特·拜登至少牽涉15起案件,其中包括刑事案件,並表示檢察院將會重啓調查[3]。

在《紐約郵報》發佈的一封2014年5月的郵件中,布里斯馬的高管瓦迪姆·波扎爾斯基就曾請求亨特幫助公司擺脱困境,“我們迫切地需要你提供建議,關於如何發揮你的影響力以制止(烏克蘭當局)對布里斯馬的調查。”

這封郵件同時抄送給了布里斯馬的另一名董事——德文·阿徹。此人的身份也不一般,他是時任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的顧問。亨特和阿徹以及國務卿克里的繼子克里斯托弗·海因茨三人是長期的商業夥伴。海因茨是阿徹的大學室友,同時也是美國著名番茄醬品牌亨氏公司的繼承人(亨氏就是海因茨 Heinz 的舊譯)。這三人曾共同參與了中國基金公司渤海華美的創立。兩年前,阿徹因為洗錢被定罪。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布里斯馬董事德文·阿徹(左一)和美國副總統喬·拜登(左三)以及同為布里斯馬董事的亨特·拜登(左四)一起打高爾夫球時的合影

亨特回覆這封郵件表示自己正和阿徹在卡塔爾,並要求波扎爾斯基提供“布里斯馬受到的正式指控”的信息。“這些對集團的攻擊是什麼人主導的?(烏克蘭)現任政府中有誰能制止這類攻擊?”亨特在回信中問道。

就在以上通信往來發生的當日,布里斯馬集團正式宣佈亨特·拜登已經加入董事會,由其“負責法務團隊並且在國際組織中為集團提供支持”。這則通告不久後被布里斯馬官網移除[4]。亨特除了領取每月數萬美元的董事薪水以外,其所開設的“諮詢公司”還從布里斯馬得到了至少300多萬美元的酬金[5]。

亨特沒有辜負布里斯馬付給他的高薪。在進入董事會之後,亨特非常積極地利用自己在華盛頓的關係幫助集團攫取更多利益。

在此次披露的一封2015年4月17日的郵件中,布里斯馬集團的董事會顧問瓦迪姆·波扎爾斯基感謝亨特把他邀請到美國華盛頓並且向他引薦了拜登副總統。此時亨特已經加入布里斯馬董事會一年多的時間。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布里斯馬高管寫給亨特·拜登的郵件(New York Post)

有趣的是,前天媒體披露的新一批郵件中出現了關於中國的內容。在一封2017年5月“分配報酬的”郵件裏,亨特被稱作“主席/副主席,取決於同CEFC達成的交易”(CEFC指現已破產的華信能源,其葉姓董事長已於兩年前落馬)。郵件中提到“給H分20”“H代大佬收10”的股權分配方案。這封郵件的收件人之一、亨特曾經的商業夥伴託尼·博布林斯基出面作證確認了郵件的真實性,並且透露郵件裏的“H”指的是亨特·拜登,而“大佬”指的是他的父親——前副總統喬·拜登[6]。

拜登曾多次強調自己從沒有和兒子討論過他在海外的商業活動,也否認了自己在副總統任內涉及任何形式的以權謀私[7]。這些郵件的內容顯然和他的説法相互矛盾。

副總統拜登和中國華信之間有什麼關係,目前沒有其他渠道可以驗證,但是拜登確實曾經利用自己副總統的職權幫助家族在烏克蘭攫取利益,而且這件事還是他本人親自承認的。

二、副總統拜登濫用職權

兩年前,拜登曾在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辦的一場公開活動中自豪地炫耀,自己曾以10億美元援助資金為籌碼,讓烏克蘭政府解僱了總檢察長維克多·紹金:“我跟他(指烏克蘭時任總統波羅申科)説,‘你們拿不到10億美元(援助)了……我6個小時後將會離開這,如果總檢察長沒被炒魷魚,你們就拿不到錢了。’”而事情的結果,按照拜登所言,“然後那個XX養的傢伙,他就被開除了。然後他們換上了一個更可靠的人(當檢察長)。”[8]。

這場風波的當事人,被開除的烏克蘭前總檢察長紹金隨後印證了拜登吹噓的內容。在一份奧地利法庭公開的證詞中,紹金稱時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迫於美國方面——尤其是副總統拜登——的壓力要求他辭職。最終紹金只得照辦。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紹金前總檢察長在奧地利法庭關於自己被開除事件始末的證詞[9]

拜登當時出於什麼樣的心理以一種炫耀的口氣講述這樣不光彩的往事,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件事無疑帶來了幾個非常惡劣的影響。首先,拜登要求時任烏克蘭總統開除總檢察長,這是對他國司法行政體系赤裸裸的踐踏。在訪談出現之後的幾天,《今日俄羅斯》和《俄羅斯衞星通訊社》等俄羅斯媒體相繼發文痛批美國干預他國內政[10][11]。

第二點則是關於紹金總檢察長被開除的真正原因。紹金在被拜登要求開除的時候正在調查烏克蘭最大的天然氣公司布里斯馬集團的貪腐問題,而拜登的兒子亨特“恰好”在那時正擔任布里斯馬的董事,這裏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問題[12]。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美國前副總統、2020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喬·拜登和他的小兒子亨特·拜登(Photo: National Interest)

亨特·拜登此前從未接觸過能源行業,也沒有在烏克蘭工作的經歷,他在去布里斯馬任職前的幾個月前還曾因為吸食可卡因被海軍預備役除名。亨特本人也在訪談中坦言,接受布里斯馬的工作是“一個錯誤”;如果不是因為他父親的關係,布里斯馬控股應該不會請他去作董事[13][14]。


拜登儘管之後也曾承認讓自己的兒子參與運作烏克蘭天然氣公司“看起來不太好”,但堅稱亨特“沒有違法、沒有犯錯”,而且自己逼烏克蘭開除紹金總檢察長的決定與他的兒子無關。拜登和當時的奧巴馬政府給出的説法,是紹金“反腐不力”“他任內檢察院內部有貪腐”以及“不配合盟友國家的調查”,因此不再適任[15]。這也是迄今為止《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有線電視新聞網等民主黨喉舌的統一説辭。

但是這一説法遭到了紹金本人的否認,根據他在法庭的證詞,當時美國駐烏大使就曾讓他停止對布里斯馬的調查,而時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也數次要求他“重新審視針對布里斯馬的刑事案件,並考慮終止對該集團的調查”,原因是“不符合拜登父子的利益”。

“我當時拒絕停止調查。然後就被要求辭職了,”紹金稱,“波羅申科和其他政府官員,包括美國方面的代表,(在布里斯馬調查)以前從未對我的工作有任何抱怨。”因此他認為自己被開除和當時正調查亨特擔任董事的布里斯馬集團這兩件事之間,有着顯而易見的關係[9][16][17]。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紹金前總檢察長在奧地利法庭關於自己被開除事件始末的證詞[9]

而根據最新公佈的烏克蘭政府文件,在紹金總檢察長被迫辭職後沒幾天,布里斯馬集團的美國法務代表在一次和烏克蘭官員的會面中,“對美方代表和公眾人物散佈關於烏克蘭檢察院的虛假信息表示道歉”。此外,布里斯馬的美國團隊還提議將新任的烏克蘭檢察官介紹給奧巴馬政府。這幾乎是承認了布里斯馬勾結美國政府的事實。如果紹金被開除和對布里斯馬的調查無關,那麼美方代表無需“道歉”也不用急着讓新的檢察官和奧巴馬政府接頭[18]。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紹金辭職後的代理總檢察長:“他們來訪問的目的是對美國代表和公眾人物就檢察長辦公室關於茲洛切夫斯基(布里斯馬創始人和所有者)犯罪活動調查的活動散佈虛假信息表示道歉”[19]

從以上這些證據來看,拜登的説法很難自圓其説,紹金被開除同布里斯馬的調查以及拜登家族的商業利益脱不開干係。在紹金離任之後,烏克蘭檢方對布里斯馬的調查果然草草收尾,罰款了事。

三、黨爭高於一切

毫無疑問,拜登的所作所為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很大爭議。特朗普和共和黨多次痛批拜登公器私用,利用自己副總統的職權以國家援助為籌碼,直接干預他國司法以謀取自己的家族利益,做了這樣的事不以為恥還四處誇耀。正如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俄羅斯和東歐政治專家赫雷拉教授所言,時任副總統的拜登事實上是奧巴馬政府與烏克蘭當局交涉的負責人,拜登讓他“沒有明顯相關資歷”的兒子去烏克蘭的天然氣公司擔任董事,“即便沒有違法也有利益衝突的問題”[20]。

去年7月,特朗普曾在電話中對新當選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施壓,要求其調查拜登之子亨特在烏克蘭的貪污事蹟,並讓澤連斯基去聯繫特朗普的私人律師、前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以及美國司法部長威廉·巴爾。而就在通話幾天前,特朗普突然“暫扣”了約4億美元的對烏援助,很可能是以此要挾澤連斯基配合。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白宮解密的通話記錄:7月25日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通話記錄(White House)

民主黨高官對拜登父子的烏克蘭生意諱莫如深,反而倒打一耙,指責特朗普是在利用職務之便引入境外勢力“抹黑政敵、干預大選”,“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21]。隨後民主黨在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領導下發起了對特朗普的彈劾,雖然特朗普最終被判無罪,但是對拜登家族的調查也隨之告一段落,直到幾天前亨特電腦信息泄露,才讓特朗普再次找到機會令司法部長巴爾重啓對拜登家族的調查。

相比拜登是否假公濟私或貪贓枉法,民主黨更關心的是如何拿下2020年的選舉。而特朗普調查拜登自然也不是為了反腐倡廉,而是基於自身的連任考量。畢竟論以權謀私,沒人比他做得更過分——特朗普的女兒和女婿現在就在白宮擔任“總統高級顧問”一職,領着聯邦政府的薪水,直接左右國家的政策制定。

政壇惡鬥愈演愈烈,而本應超然於紛爭之外“監督政府”的第四權——新聞媒體反而淪為了黨爭的工具。美國國內雖然沒有名義上的“黨媒”,但是美國主流媒體實際上比某國的“黨媒”更愛自己的黨。民主黨內主流對拜登家族的斑斑劣跡矢口否認或避而不談,親民主黨的幾家美國主流媒體趕忙隨聲附和。

在最近的幾天時間裏,《紐約時報》等自由派媒體不遺餘力地將亨特郵件泄露事件描述成“俄羅斯的假情報戰”[22][23]。《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格雷格·薩金特則直接斷言《紐約郵報》“報道的大部分內容純屬杜撰/未經證實/高度可疑”[24]。社交網站推特和臉書更是違背美國的政治傳統,拋棄互聯網平台本應持有的客觀標準,直接對《紐約郵報》的報道進行了屏蔽和限制分享,公然為民主黨競選保駕護航。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紐約時報》將拜登郵件事件描述成又一個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的“假情報戰”

《華盛頓郵報》此地無銀三百兩地將事件稱為“不是醜聞”


自由派媒體的這套説法很難令人信服。根據近兩日出現的最新資料,美國聯邦調查局確實曾在2019年底從特拉華州的麥克維修店沒收了亨特·拜登的電腦和硬盤,理由是涉及一起洗錢案件的調查,而且目前電腦仍在聯邦調查局手中[25]。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也否認了電腦和硬盤是“俄羅斯的假情報戰”的一部分。至今沒有任何拜登團隊或民主黨的人站出來正式否認亨特電腦內信息的真實性。

在今天的美國,事實和真相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煽動選民的情緒。兩黨為了得到權力,都會不遺餘力地自己提名的候選人保駕護航,無論此人有多麼嚴重的缺陷,同時想方設法抹黑和中傷競爭對手。對於這些政客來説,政黨利益遠遠高於國家利益。黨同伐異成了西方政黨政治的常態。

與此同時,由於美國施行的票選制度,黨爭不可避免地從政府的各個分支逐漸蔓延到了全社會。兩黨的支持者在政黨機器、附隨團體和傳媒喉舌的灌輸作用下,忠誠維護着本黨政客的決定,陷入了對彼此更深的仇恨旋渦。正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本人所言,讀《紐約時報》和CNN的自由派美國民眾和看福克斯新聞台的保守派完全“生活在不同的現實中”。喬治城大學日前公佈的一份調查顯示,現在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美國已經到了“將要爆發內戰的邊緣”[26]。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民主黨支持女權、“墮胎權”、同性“婚姻”,共和黨支持“嬰兒生命”(反墮胎)、“持槍權”、“美國優先”——兩黨忙着在高度意識形態化的議題上角力,置國計民生於不顧(L.A. Times)

結語

美國的建國者們從未料到自己國家的政府會像今天這樣,分裂成兩個幾乎勢均力敵又在如此之多的社會事務上持相反看法的龐大政黨。美國國父華盛頓曾在卸任演講中抨擊政黨政治:“在屬於民眾的體制中、在由選舉決定的政府裏,政黨精神是不應被鼓勵的。”[27] 另一位開國元勳、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也寫道:“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我們的共和國分裂成兩大政黨,每個政黨按照各自的領導運作,然後採取一致的措施反對另一個黨。我認為這樣的情形會是我們憲法下可能出現最大的政治罪惡。”[28]

殊不知正是這些建國者當初所建立的政治體制,從制度層面間接促成了黨爭的出現和激化。由於美國體制誕生於反英革命,建國者普遍不信任集權,《美國憲法》因此規定政府要“權力分離”,以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其中“行政權”屬於總統、“司法權”屬於聯邦法院、“立法權”屬於國會,而國會又由兩個權力相當的議院組成(而不像英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國家下議院權力遠大於上議院)。

在現實中,總統和國會可能屬於不同黨,國會的兩院有可能被不同黨把持,前任總統任命的法官又可能和現任總統發生衝突,這種制度不可避免地成了孕育黨爭的温牀。因此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用了一個自造的詞“否決政體”(Vetocracy)來形容美國民主的現狀——美國有太多權力相當可以相互否決的政府機構,任何想積極改變現狀的勢力在這一體制中都寸步難行。

美國式黨爭的本質是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政治派系黨同逐異,進而妨礙政府的正常運作、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美國特定的歷史和文化導致了黨爭的出現,在民主光環的掩映之下,時至今日已經成了一個無法擺脱的體制痼疾。

一些人認為“封建專制”的黨爭是“便己肥家”,而“自由民主”的黨爭是“為民爭利”,這種雙重標準的看法顯然是不客觀的。在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圍繞候選人的醜聞和各種高度意識形態化的議題唇槍舌劍的同時,美國社會真正面臨的重大挑戰無人問津。槍支暴力失控、貧富差距擴大、種族衝突激化、宗教極端主義萌芽、官員貪污腐敗、基礎設施老化落後以及教育和醫療體系過於昂貴等問題,至今讓人看不到有任何可能被解決的希望。

在這種惡劣的政治現實下,討論誰會當選其實已經意義不大了。無論下一任總統是誰,美國社會都註定會繼續分裂下去。

References:

[1] https://www.nytimes.com/2019/05/01/us/politics/biden-son-ukraine.html

[2] https://antac.org.ua/en/news/flourishing-businesses-of-mykola-zlochevskyi/

[3] https://www.forbes.com/sites/lisettevoytko/2019/10/04/ukraine-to-review-criminal-cases-possibly-linked-to-bidens/#10a3c2561486

[4] https://nypost.com/2020/10/14/email-reveals-how-hunter-biden-introduced-ukrainian-biz-man-to-dad/

[5]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7592235/Hunter-Biden-paid-83-333-month-Ukrainian-gas-company-ceremonial-figure.html

[6] https://www.foxnews.com/politics/hunters-ex-partner-meeting-joe-biden-family-paranoid.amp

[7] https://www.washingtonexaminer.com/news/hunter-biden-set-up-meeting-between-joe-biden-then-vp-to-ukrainian-businessman-report

[8] https://www.realclearpolitics.com/video/2019/09/27/flashback_2018_joe_biden_brags_at_cfr_meeting_about_withholding_aid_to_ukraine_to_force_firing_of_prosecutor.html

[9]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427618359/Shokin-Statement

[10] https://www.rt.com/news/416888-biden-fire-ukrainian-prosecutor/

[11] https://sputniknews.com/world/201801301061187790-us-forced-eu-sanctions-russia/

[1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7592235/Hunter-Biden-paid-83-333-month-Ukrainian-gas-company-ceremonial-figure.html

[13]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unter-biden-ukraine/what-hunter-biden-did-on-the-board-of-ukrainian-energy-company-burisma-idUSKBN1WX1P7

[14] https://theintercept.com/2019/12/07/joe-biden-iowa-voter-hunter-damn-liar/

[15] https://thehill.com/opinion/campaign/463307-solomon-these-once-secret-memos-cast-doubt-on-joe-bidens-ukraine-story

[16] https://www.foxnews.com/politics/documents-heighten-scrutiny-on-biden-ukraine-dealings-indicate-hunter-may-have-made-millions

[17] https://www.foxnews.com/politics/ukraine-prosecutor-biden-burisma-back-off-state-department-files

[18] https://thehill.com/opinion/campaign/463307-solomon-these-once-secret-memos-cast-doubt-on-joe-bidens-ukraine-story

[19]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427618143/Ukraine-PGO-Memo-Untranslated

[20] https://abcnews.go.com/Politics/ukraine-controversy-impeachment-inquiry-potentially-politically-perilous-biden/story?id=65836457

[21] U.S. House Intelligence Committee. "Whistleblower Complaint." intelligence.house.gov.

[22] https://www.nytimes.com/2020/10/15/us/politics/giuliani-russian-disinformation.html

[23]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politics/2020/10/17/fbi-probes-possible-russia-link-hunter-biden-data-trump-ally-giuliani/3661895001/

[24] https://twitter.com/ThePlumLineGS/status/1317427468236656641

[25] https://www.foxnews.com/politics/laptop-hunter-biden-linked-fbi-money-laundering-probe

[26] 注:調查內容為從 0(不會發生內戰)到 100(馬上發生內戰)進行選擇,所有被調查者的打分的平均值為67.23,正文部分表述有簡略。http://politics.georgetown.edu/press-releases/civility-press-release-oct-2019/

[27] Washington, George. "Farewell Address, 1796." Published Speech, American Daily Advertiser, September 26 (1796): 1796.

[28] Letter to Jonathan Jackson (2 October 1780), "The Works of John Adams", vol 9, p. 511.

[29]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5961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949 字。

轉載請註明: 戴雨瀟:拜登家這個兒子,有點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