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在《詩和遠方》這首歌當中寫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要詩和遠方”。
這句話説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雖然生活在都市之中,卻嚮往自然和自由。想要看看世界的模樣,想要追尋自己一片自由之地。
但嚮往並不代表着要去做。現在很多人的年輕人,因為生活中柴米油鹽困住了手腳,旅行不過是他們逃離生活的一種渴望罷了。
相較於這些人,謝建光看起來卻瘋狂了很多,他敢於踏出舒適區,敢於追尋自己想要的自由。35年的時間,謝建光徒步走了30多萬公里。這一路沒有一個人與他為伴,只有一輛被他拉着的“房車”。而他也從一個年輕小夥,變成了垂垂老矣的老者。
很多人之所以將旅行作為夢想,是因為生活困住了我們的手腳,是因為我們放不下現狀。可謝建光不同,在他看來人不應該拘泥於一處。不應該讓生活綁住了前進的道路,如果想要遠行,那就要捨得,要懂得放棄。
就好像謝建光在自己的《瘋行天下》這本書中所寫到的,我從天上來,住在荒野中。與大海為伴,吃青草石頭。
看似樸實的語句,卻滿懷着他對於自由的嚮往。因此,他便將旅行作為人生的追求,徒步走遍大江南北,去體會人間冷暖,自然風光。
很多人問,謝建光是不是家境很好,所以他不需要顧忌温飽呢?其實並不然,謝建光家庭背景太過於簡單。父母不過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年的勞作,能夠換取的不過是家庭的温飽。
但,自由並不因為家庭而被困住。在很小的時候,謝建光的內心就住着一個旅途的夢。他深知家庭的困苦,深知父母的辛苦,因此這個夢就好像是睡着了一般,被謝建光潛藏在內心深處,不敢觸碰,也不遠觸碰。
可隨着年紀的增長,這個夢也在內心滋生開來。他總是在夜深人靜時,想象着外面的世界,想象着能夠站在山川之間,路過於高樓大廈之中。想象着自己也像是一個旅人一般,去看看世界的模樣。
因此在24歲那年,不顧父母的反對,拖着一個平板車離開了家。這一走,看起來有些無情,有些不顧父母的感受。但他卻開始了屬於自己的人生。開始讓自己的路途。
或許,這就是他對於夢想的選擇吧!雖然説,這樣的行為看起來過於偏激,甚至有點瘋狂。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是在與生命做對抗。他不想要過平淡無奇的一生,他想要自己的一生幾近精彩。
人們對於窮遊的定義,大抵是用少量的金錢,玩最多的景點。而謝建光的窮遊更是做到了極致。他從家裏離開的時候,身上不過只有150元錢。雖然説是在1980年左右,但對於旅遊來説,還是有點微不足道。
當然人不可能會被現狀所困住,為了能夠持續着自己的旅行生涯。謝建光找到了謀生的生路,那就是撿破爛。雖然説,這份工作看起來不起眼,甚至有點被人嫌棄,但是卻讓謝建光收穫頗豐。
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的時候,國家大力發展,修建和改造公路。因此會留下很多的建材丟棄品,而這些丟棄品對於謝建光來説就是無價之寶,他將這些丟棄的螺絲螺帽收集起來,遇到廢品收費站的時候,他便會將其賣掉換錢。
後面有人採訪他的時候,他談起了這段回憶。説自己一天賣的廢品有十元左右,要知道在80年代,一般人一個月的收入也才幾十元錢。因此,在進入新世紀之前,謝建光的收入還算比較可觀的。
但撿廢品也不是長久之計,特別是等到公路都建成之後,能夠撿到了螺絲螺帽更是少之又少。為了讓自己不餓死,為了讓自己能夠一直在路上,謝建光又找到了新的謀生手段,那就是幫人幹活。
這些年,他幹過的零散活計包括了插秧,收稻,裝修,木匠,油漆工等等。這些工作都不是長期的,只要生計問題解決了他又會重新上路。
錢的問題解決了,至少能夠讓人不會捱餓。但徒步行走終究是會遇到意外的,比方説大雨大雪天。比方説車禍等等,這些事情都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在這一路上,謝建光也遇到過這些事情。
有一次謝建光走到了廣西和廣東的一個交界的地方。正巧碰到了一輛三輪車,可能是當時肚子太餓,沒有來得及躲閃,這輛三輪車飛嘯而過,將謝建光撞到了甘蔗地裏面。要知道,這一撞可不輕啊。
倒在地裏面的謝建光也嘗試了爬起來,但是受傷太嚴重了,全身都無法動彈。為了能夠活下來,他也曾大聲呼喊,但是空曠無邊的高速公路旁,怎會有人經過呢?哪怕是有車子,呼嘯而過的時候,也不會聽到他的呼喊聲啊!
或許人到了這樣的境地都會有一種絕望的念頭吧!當時的謝建光也是如此,他想着既然找不到能夠解救他的人,那就這樣待著吧。順應天命也好。而這一待就是整整五天的時間。值得慶幸的是,他倒在了一片甘蔗地裏面,在沒有乾糧的日子裏,謝建光靠着甘蔗度日,撐過了人生最難的那段時光。
謝建光這一路上收穫最大的或許是讓他變成了一位詩人吧!就好像他在自己的“房車”中寫的“師天法風,含地入流。身外非身,道中即道”。這是他的人生哲學,也是他的人生感悟。
在徒步行走的這一路上,他與書為伴,經常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捧着一本書讀了又讀,反覆體會書中所傳達的思想。而除了看書之外,他還嘗試了寫書。一本《瘋行天下》6000萬字記錄了他這一路的心得體會。
可沒想到的是,將自己的人生活成詩一樣的謝建光,最終卻落得了客死他鄉的下場。當時他帶着自己的“房車”走到了黑河邊界處時,感覺到了自己的身體有些不適。便在休息的時候,發了一條朋友圈,説自己要在黑河休息一個月。
看到他這條朋友圈的人,都以為只是水土不服而已。沒想到的是,這一次休息就再也沒有起來。當時的謝建光,在發現下肢浮腫,全身乏力,已經無法呼吸的時候,便趕忙打了一個120。
等到120趕到的時候,他已經在生命的邊緣掙扎了。為了能夠挽救他的生命,醫院竭盡全力,但最終卻是無濟於事。而謝建光在這次搶救中,離開了人世。徒步35年的旅行生涯也在此刻畫上了終點。
離開之前,唯一讓謝建光感到遺憾的是,沒有落葉歸根,沒有在離開之前見見年邁的父母。或許,這也是謝建光的宿命吧,心在旅途中,最後的歸屬也就在旅途之中吧。
從謝建光的身上能夠看到他最可貴的東西,就是對於夢想的執着。35年的時間,30多萬公里的風雨兼程,這是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來的事情。但謝建光卻一路前行,從未停止。
可這種一味的堅持就是對的嗎?或許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吧!但至少對於謝建光來説,他找尋到了自己的歸處,找到了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