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當上了護魚員
赤水河禁捕三年,河流得以休養生息,繁殖的魚類增加至近40種
天剛矇矇亮,謝順友便穿上“宜昌漁政”的工作服,跳上江豚協助巡護船,向下遊駛去。
謝順友是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人,家就在長江邊上。祖祖輩輩家裏以捕魚為生。父親五兄弟都是漁民,養活了一大家子人。
可如今,謝順友下江卻不再是為了打魚,“從小生活在江邊,誰不希望保護好長江?這裏是江豚活動最集中的區域,可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江豚明顯少了。”
2018年,宜昌中華鱘保護區在湖北省率先實行禁捕。經過選拔,謝順友與11位退捕轉產的漁民一起加入了市漁業協巡隊,成了“護豚員”。談起現在的工作,謝順友很有成就感,“在大家的努力下,非法電魚、絕户網捕魚現象越來越少了。”
可以説,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健康狀況的晴雨表。江豚種羣數量衰減,意味着長江漁業資源、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2002年起,長江中下游開始施行為期三個月的春季禁漁。今年,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明年1月1日起,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共涉及10個省份,退捕漁船11.1萬艘、退捕漁民23萬人。
據統計,全國每年水產品總產量6300多萬噸,其中長江捕撈產量不到10萬噸。近些年,“魚兒越捕越少”成了長江流域漁民的共識。落實國家政策,和謝順友一樣,長江流域不少捕魚人紛紛轉為護魚員。
“以前網撒下去,黃辣丁、青波、草魚多的是,一天能捕上百斤。”四川合江縣蔣灣村漁民陳澱明説,在赤水河上打魚20多年,退捕後,他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聘為流域調查員。
撒網、撈魚、觀察、拍照、記錄……上半年,陳澱明跟隨科研人員外出調查了40天,每天都拿到補貼,“啷個不比捕一天魚強喲!”
“漁民有經驗,他們最清楚哪兒有魚。”合江縣水產漁政局局長袁大春介紹,除了流域調查員,還打算探索聘請漁民當護魚員,組建禁漁隊伍。
禁捕讓長江得以休養生息。“赤水河作為長江流域首條全面禁漁的一級支流,三年禁捕下來,赤水市江段繁殖的魚類物種數量由32種上升至37種,胭脂魚和長江鱘的種羣數量明顯增加。”中科院助理研究員、赤水河流域野外監測負責人劉飛説,明年起長江流域實施重點水域禁捕10年,漁業資源在數量上有望成倍恢復。
政策落實到位,創業就業多措發力,確保上岸漁民有出路、有收入
禁捕退捕,如何讓漁民安心上岸?
“落實好各項政策,解決好一家一户的後顧之憂。”袁大春介紹,合江縣細化政策,按每艘漁船1萬—3萬元、每套輔助捕撈工具2000元、單層漁網每張150元、三層漁網每張1800元的標準,對漁民進行獎補。
陳澱明家裏原有一艘木質機動漁船,還有幾十套漁具,算下來總共補了13.2萬元。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央明確禁捕退捕工作經費,實行地方為主、中央適當獎補,強化資金保障,目前中央財政已到位補助資金87億元,各地配套資金已到位51.6億元。
漁民上岸後,如何“穩得住、能致富”?
“漁民安置保障是項民生工程,必須做實做好。”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妥善做好漁民轉產就業,確保每個退捕漁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
各地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實施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大力拓寬就業渠道,確保漁民上岸後有出路、有收入。
政策扶持,轉產有門路。袁大春介紹,縣裏為每位退捕漁民提供3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通過技能培訓,鼓勵他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三年前,頭腦活絡的陳澱明拿出積蓄和退捕獎補資金,流轉了20多畝地,種了200多棵柚子樹,養了600多隻竹林散養雞,還承包了五六畝池塘養魚。“現在一年收入10來萬元,跟先前捕魚差不多。”陳澱明説,“真龍柚是縣裏的地理標誌產品,味道好得很,這不,今年柚子還沒熟,已經訂購出去3000多斤了。”
崗位送到家門口。7月底,湖北荊州市荊州區人社部門在龍洲村組織了專場招聘會,26家企業到村裏設點招人。
“太好了!”陳江梅和丈夫上岸後,一直在村裏的蔬菜合作社打工,今年汛情嚴重,她有點擔心收入。看到大工廠來村裏招人,陳江梅馬上前去應聘,成了一家飼料公司的工人,每月工資4000元。
荊州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鄧暉介紹,經過調查,龍洲村有485個退捕漁民有就業需求,招聘會上122人找到了新工作,加上之前就業的45人,大多家庭都有了穩定收入。
截至7月下旬,長江退捕漁民中,12.5萬人已落實社會保障,8.1萬人通過發展產業、務工就業、自主創業、安排公益崗位等渠道實現了轉產就業。
發展生態產業,設立公益崗位,讓困難漁民長久生計有保障
“咱年齡大了,沒啥文化,上岸後能幹啥?”打了半輩子魚,江西南昌市南磯鄉向陽村漁民陳凡雲對退捕後的生活有擔憂。
南磯鄉位於鄱陽湖東南畔,是座湖心島,島上人多地少,漁民年齡普遍偏大,退捕安置難度不小。
“40—49歲204人、50—60歲271人,這些漁民是轉產就業困難户。”向陽村黨支部書記陳凡澎拿出一張退捕漁民清單説。
7月底,各地全面完成了退捕漁船漁民信息建檔立卡工作。在全國退捕漁民中,50歲以上的超過一半,初中以下學歷佔80%,這些人轉產再就業確實面臨一定困難。為解難題,各地創新思路,千方百計保障困難漁民的長久生計。
“靠水吃水”有了新吃法。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直以來是水鳥越冬地。“生態旅遊這條路,走得通!”南磯鄉紀委書記萬輝信心十足地説,“退捕禁捕後,生態好了,候鳥也多了起來,來島上觀鳥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去年年底高峯時,日遊客量超過1萬人次。”
陳凡雲看到了“生態飯”的前景,“開好農家樂,收入不會比捕魚差。”他打算上幾個新項目:上半年摘藜蒿做美食,下半年當好“鳥導”,吸引更多遊客留下來多住幾天。
設立公益性崗位,讓退捕漁民家門口有活幹。各地紛紛設立協助巡護、河道保潔、水上清漂等公益性崗位,為退捕漁民量身“造飯碗”。在江蘇句容市下蜀鎮,59歲的漁民胡根唐正駕駛着清淤船,在便民河上清理河道,“河道保潔員挺適合我的,工作不累,收入穩定,還能為河道整潔出一份力,我很開心。”
社保政策兜牢底。胡根唐開心地説:“明年,我就可以跟城裏人一樣領退休工資了。”領取退休金,胡根唐曾經“想都不敢想”,退捕上岸圓了他的夢。根據當地政策,60歲及以上退捕上岸的漁民每月可領取退休金;男的不滿60歲、女的不滿55歲,在交納相應金額後,退休後也可像企業職工一樣領取退休金。
“目前南磯鄉正在加快落實退捕漁民參保工作。”萬輝介紹,對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如果用人單位未繳納社保,由漁民個人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按每年30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攻堅克難,全面做好退捕漁民補償資金、轉產安置、社會保障、後續幫扶等一系列工作,積極配合財政、人社等部門加大安置保障力度,確保實現轉產就業幫扶和社會保障安置“兩個全覆蓋”,全力以赴奪取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全面勝利。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1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