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啓示錄
都喝過農夫山泉吧?
最近,農夫山泉剛在港交所上市,這個打着“大自然搬運工”旗號的飲用水品牌去年淨利潤近50億元,它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就是千島湖。
去過千島湖的人都知道,那邊的水質確實沒話説,多年前,幾十位專家在浙江考察,看過千島湖之後都感嘆,千島湖的水質在中國的大江大湖中屬於最優秀的,無需任何處理可以直接飲用。
這麼好的水來源是哪裏?答案就是:新安江。
安徽黃山下面的休寧縣六股尖,就是新安江的源頭。
一汪清泉出山間,先是變成小溪,再匯流成率水,從西往東流的率水,與發源黟縣的橫江在屯溪老街旁匯合,形成一條漸江。最後,發源於歙縣的練江加入漸江;率水、橫江、練江最終三江合一,形成波濤滾滾的新安江。
每年5月至7月的梅雨季節,黃山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70%。針對梅雨季節容易形成山洪的特性,上個世紀50年代國家開始興建新安江水庫,既可以防洪也可以發電。從此,新安江流經浙江省建德馬銅關峽105米高的大壩後,變成了浩瀚的千島湖。
但其實,歷史上千島湖也有過差點藍藻爆發的時刻。
上世紀90年代之後,千島湖水質富營養化趨勢加劇。2010年,千島湖出現湖面藍藻異常繁殖現象。第二年汛期,湖面打撈垃圾達到18.4萬立方米。
怎麼治理?
上游在安徽,下游在浙江,這注定了治理是個難題。
最終,在國家層面的推動下下,新安江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2011啓動,並於2012年正式實施。
三年內,每年中央財政出資3億元,安徽、浙江兩省分別出資1億元進行治理。不僅如此,安徽和浙江每年還各拿出1個億的資金進行“對賭”水質是否達標,考核標準是兩省交界處街口斷面水質的監測數據。
現在,安徽每年都贏到1億元的“獎金”,浙江均按照約定爽快付錢。
少有人知的是,安徽還對新安江段所在的黃山市,進行了考核調整。
黃山市成為全省惟一一個不考核GDP、不考核工業產值,只考核第三產業和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地市。新的考核指標包括生態建設能力、節能、固廢處理、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水質等。
不講別的,就讓你專心保護生態,把這青山綠水,水墨徽派的氣質留住。
我們“智匯長三角,科創太湖灣”在黃山調研採訪的過程中,先後走訪了宏村、黟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以及西溪南創意小鎮,所到之處,確實深深體會到生態保護+文化挖掘颳起的發展旋風。
黟縣聚焦當地特色黑茶、黑果(香榧)、黑糧、黑雞和黑豬“五黑”產業發展,現在一隻上等黑雞可以賣到300元,還供不應求;
西溪南,一側是牆壁斑駁的徽式老宅,一側是綿延數公里的楓楊林,景色如畫,這裏的高端民宿,一晚打底1000元,頂級的價格高達8888元;
這種生態補償的模式,被總結成了“新安江模式”,現在已經在安徽全面推廣。
目的很明確:就是用經濟槓桿來撬動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當然,這種補償目前在具體標準、方式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意味着她走不通,反而説明它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藴含着更多創新的可能。
無疑,也值得我們借鑑。
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就拿太湖來説,太湖沿岸地區經過多年綜合治理,生態雖得以逐步修復,但依然是比較脆弱的。
規劃建設太湖灣科創帶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更多依靠科技力量加快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發展,從源頭上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看看太湖灣科創帶展開的翅膀吧,南以太湖岸線為界,從東向西經過新吳區、無錫經開區、濱湖區、宜興市主要板塊,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湖岸線約108公里。
太湖灣科創帶,擁湖而居、依山而建,太湖無錫水域水質主要指標優於全太湖水平,長廣溪還入選全省首批“生態樣板河湖”;
區域內PM2.5年均濃度全無錫最低,空氣優良天數全無錫最多,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的窗口;
坐擁黿頭渚、蠡園、靈山勝境等特色景區,集聚了無錫90%以上的旅遊資源,山水交接,吳越文化傳統與江南水鄉特色交融。
沒有太湖之美,江南之韻,就沒有太湖灣科創帶。
太湖是大家共同的太湖,為了擦亮這顆中國大地上的明珠,需要更多的協同力量,更多的互助智慧: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生態共建,綠色發展,互利共贏。
今天,我還看到“飯統戴老闆”公號上的一篇文章《科技公司,請逃離一線城市》,正好也可以拿來一起説説。
為什麼要逃離一線城市?
很簡單啊,因為這些科技公司周邊,動輒就是5萬、10萬、15萬甚至20萬/平米高房價,一個普通的程序員,買5萬/平米的兩房,最少也需要400萬。社畜們早上7點起牀,晚上9點回家,再背個兩三百萬的貸款,每天擠兩個小時的地鐵,還談得上什麼生活質量呢?
所以騰訊在成都搞了天美遊戲工作室,在那裏誕生了“王者榮耀”;華為選擇了與蘇州交界的上海青浦,砸了400億搞研發中心。再看美國,在2018年的美國財富500強中,達拉斯和雙子城這些美國的二線城市,企業總部數都高於舊金山、洛杉磯等超大都市,60%的企業總部分佈在六大都市圈以外的地區。
把生態搞好了,把醫院、學校這些配套設施搞好了,讓這些科技公司把總部搬到太湖灣科創帶來,它不香嗎?
再説了,科技研發有兩大“引流器”:產業集羣和需求市場,太湖灣科創帶“一核十園”,最不缺的就是產業集羣,海量的企業製造出的需求足以佈滿創新鏈,對於科技企業來説,它不香嗎?
我覺得香。真香。
“奔流財經社”,原名“金融街1號”
往期文章推薦
關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