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雅西高速姚河壩大橋附近山體塌方後,緣何能短短6天搶通斷道?

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 彭久源

10月13日,備受關注的雅西高速姚河壩大橋右幅進行了爆破拆除,開始恢復重建。

9月下旬,姚河壩大橋附近山體突發高位塌方,造成高速公路和國道同時中斷。經短短6天緊急排危搶險,國慶大假前夕,大橋左幅單幅雙向通行。

從搶險保通到恢復重建,一支專家團隊提供了技術支持——9月掛牌成立的“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山區橋樑防災減災技術研究中心)”,派出了專家技術團隊,初試牛刀。

揭秘:雅西高速姚河壩大橋附近山體塌方後,緣何能短短6天搶通斷道?

智能系統監測

助雅西高速橋樑快速排危

姚河壩大橋災害發生後,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公路設計院”)相繼派出15名專家趕赴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其中6人來自長大橋國家中心四川分中心。該分中心由四川公路設計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喜剛領銜的“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組建而成。

排危搶險初期最緊張的6天,長大橋國家中心四川分中心副主任吳滌一直在現場。他告訴記者,本次派出的搶險團隊集中了分中心的主要技術力量,後方專家還隨時通過“雲平台”和網絡即時通訊手段提供技術指導。遠在北京的張喜剛院士團隊也參與進來,對災害成因、後續風險、處治方案等提供真知灼見,“先進的測繪遙感、物聯網和雲技術幫了大忙。”

在位於成都的辦公室,吳滌點開他們開發的“工程結構安全智能監測雲”,通過這個雲平台,可以“看”到數百公里之外的雅西高速姚河壩大橋。移動鼠標,點擊大橋圖案及周邊的不同位置,相應數據即跳了出來。“這是邊坡的情況,這是橋樑的相關數據……”他邊操作邊説,這些數據來自佈設在現場的監控設備,反映的是實時狀況。

為了確保排危搶險時的安全,技術團隊在48小時內佈設了由邊坡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裂縫計等組成的智能監測系統,對危巖體、坡頂地表的變形位移情況,以及橋墩的傾斜度、橋樑裂縫寬度的發展變化等,進行連續實時監測。相關的監測指標一旦超過設置的預警值,雲平台將自動通過短信、微信等方式向現場人員發佈預警消息,確保施工作業人員提前撤離,現場交通臨時管制,盡最大可能減少損失。“正是有了智能監測預警系統的保護,應急搶險人員更能放心施工,用6天時間完成了排危搶險。”吳滌表示。

保障路網安全

用“智能化”來防災減災

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在向山區、民族地區延伸,一旦出現災害,如何儘快搶通保通?

“橋樑是節點工程,一旦橋樑壞了以後,整個路線就破壞了,而且快速搶通難度大。”張喜剛説,山區橋樑防災減災技術研究是橋樑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將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個分中心設在四川的原因。他同時表示,要用智能化手段實現山區橋樑防災減災。

智能化手段應用於四川山區橋樑防災減災,將逐步成為常態。

吳滌介紹,山區公路尤其是艱險偏遠的山區公路,往往是橋樑、隧道、邊坡防護工程相互交接,且多種自然災害相互疊加。致力於對公路安全的“防災治病”,四川公路設計院特意組建了智能監測團隊,自主研發的“工程結構安全智能監測雲”已服務於雅康、雅西等10餘條高速公路和地方普通國省幹線公路的40餘處橋樑、隧道及邊坡工程。

以雅西高速為例,此次佈設於姚河壩大橋的智能監測預警系統,不僅在目前至年底的恢復重建階段持續採用,在未來2-3年仍將繼續使用。對公路重點部位的實時監測,可爭取在災害對橋隧等工程結構造成破壞前,及時預警和快速響應;也可及早發現橋隧結構自身病害和安全隱患,將安全隱患消除於萌芽狀態。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0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雅西高速姚河壩大橋附近山體塌方後,緣何能短短6天搶通斷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