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媒體9月28日報道,近段時間以來,為討好美國,立陶宛一直站在“反華前線”,屢次觸碰中方紅線,為此中國不得不出手反擊。對於立陶宛這種做法,愛沙尼亞議會外委會主席馬克·米凱爾森直言,“像立陶宛那樣開闢與中國的‘戰線’是不可能贏的。”
報道稱,米凱爾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與中國進行“外交對抗”中,立陶宛似乎沒有長遠的計劃。他指出,愛沙尼亞的對華政策與立陶宛有所不同。“愛沙尼亞很重視跟中國的雙邊關係,他們更願意努力地創造一個與中國“更和諧”的願景。而在國際組織中,他們也應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他認為如果像立陶宛那樣開闢與中國的“戰線”,是不可能贏的。
據相關報道,今年8月,立陶宛政府違背中立兩國建交精神,公然宣佈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在反覆交涉未果後,中方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同時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中國外交部當時回應稱,立方允許台當局以“台灣”名義設“代表處”,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中方有權也應當做出正當合理的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在台灣問題上挑釁中國外,近日立陶宛又開始對中企出手,以所謂“不可信”設備為由,禁止民眾購買中國手機。據相關報道,立陶宛國防部副部長艾布克維斯聲稱,該國國防部正在起草法律,禁止公共機構購買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 “不可信” 設備。而在這之前,艾布克維斯就曾宣稱,“我們建議不要購買新的中國手機。”此外,他還呼籲該國民眾儘快處理掉已經購買的中國手機。
耐人尋味的是,立陶宛一邊做出破壞中立兩國關係的行為,一邊又宣稱想要緩和與中國之間的關係。9月23日,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表示,中立兩國都需要尋求解決方案,以修復雙方的外交裂痕。有分析人士指出,立陶宛之所以想要緩和對華關係,是因為其終於嚐到了“後果”。
據悉,9月28日,立陶宛媒體報道指出,由於“中國方面的合作企業拒絕續簽或簽訂新合同”, 立陶宛的乳製品加工商無法再將產品繼續出口到中國。需要提到的是,中國商務部官方信息顯示,中國是立陶宛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目前,很多立陶宛廠商都在擔心會失去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