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鋼絲繩索,安裝風速風向傳感器、温濕度探頭、輻射計、衞星傳輸模塊……經過約1小時的緊張工作,這個為極高海拔地區定製的自動氣象站,被牢牢地固定在卓奧友峯峯頂。
科考隊員在架設自動氣象站(10月1日攝)。(圖片由卓奧友峯科考隊員提供)
10月1日凌晨3時,科考隊員從海拔7100米的卓奧友峯C2營地出發,歷經6個多小時攀登,於當日9時15分抵達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峯峯頂,併成功架設海拔8201米的自動氣象站。
科考隊員在衝頂過程中(10月1日攝)。(圖片由卓奧友峯科考隊員提供)
“峯頂温度為零下18攝氏度,風力6級……”當卓奧友峯峯頂氣象站將實時數據傳回大本營指揮帳篷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趙華標向指揮部報告:卓奧友峯峯頂自動氣象站數據傳輸成功。
海拔4950米的卓奧友峯科考大本營,科考隊員趙華標(手拿麥克風看電腦者)在宣讀剛剛接收到的頂峯氣象觀測數據,這標誌着峯頂自動氣象站架設成功,成功傳回觀測數據(10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 攝
此前,科考隊員在海拔4950米、5700米、6450米、7100米處成功架設了4座自動氣象站,至此卓奧友峯梯度氣象觀測體系正式構建完備。
位於海拔5700米卓奧友峯前進營地的自動氣象站(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 攝
9月下旬以來,趙華標和科考團隊在海拔約4950米的卓奧友峯大本營到海拔6450米區域之間往返多次,探查地形地貌並尋找防風雪的氣象站位置,研究討論自動氣象站數據傳輸等技術問題。甚至為了趕上好天氣,他們揹着重達50公斤的氣象站零部件連夜登山,架設自動氣象站至清晨,而後花半天時間趕回大本營。
趙華標介紹,隨着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地區呈現海拔越高升温幅度越大的特徵。而這種現象是基於海拔5000米以下的氣象站觀測得出的結論,但在更高海拔層面,以前沒有氣象實測數據,只是根據遙感數據推算。在全球範圍內,極高海拔地區的氣象觀測資料也十分匱乏。
科考隊員在海拔6450米架設自動氣象站(9月25日攝)。(圖片由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科考隊員提供)
為填補這一空白,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在珠穆朗瑪峯北坡建成了8個梯度自動氣象站,其中海拔8830米架設的自動氣象站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近兩年,又陸續建成希夏邦馬峯、卓奧友峯氣象觀測體系,從而獲取更完整的極高海拔梯度氣象觀測資料。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介紹,在卓奧友峯地區,影響青藏高原氣候的兩大環流西風—季風協同作用比珠峯地區更劇烈,是研究極高海拔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的理想區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在卓奧友峯登山大本營(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 攝
目前,5個極高海拔梯度自動氣象站正在實時記錄卓奧友峯北坡氣温、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太陽輻射等數據。“建立卓奧友峯極高海拔氣象觀測體系,與珠峯—希夏邦瑪峯極高海拔氣象梯度觀測體系形成全球巔峯氣象觀測網絡,從而以縱橫結合架構研究現代和過去西風—季風協同作用過程,揭示亞洲水塔冰凍圈變化過程和機理。”趙華標説。(記者李華、陳尚才、田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