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更不可能讓不合理不合法的訴求借助輿論得以實現
“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之後,一些地方密集出現了實名舉報現象。一些人通過舉報爭取了合法的權益,但是也要注意,在眾多的舉報中,有些人因為對司法不瞭解,或是觀念上的差異,試圖借網絡為自己爭取法律框架之外的權益,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
尋求正義還是造謠生事?
6月15日,河南鶴壁平安淇濱發佈通報稱:網傳“警方非法毆打我父親致他死亡”系不實信息。“許某懷酒後駕駛電動兩輪車回家途中,撞上丁某洲停在路邊的黑色邁騰轎車,造成其本人摔倒致手部、腿部等處受傷”,其死因為“冠心病急性發作致心源性猝死”。
於一個家庭而言,父親突然去世是極度悲痛之事,孩子想為父親討要一個説法合情合理。但無論如何,舉報都應該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誣告他人,不誇大其詞,任何人都不能借“舉報”之名,行“虛假”之實。
在舉報者的陳述裏,其父酒後騎電動車與一輛轎車發生剮蹭,並與車主產生糾紛,鶴壁市淇濱區龐村鎮金山派出所幾名警察在處理交通事故過程中,涉嫌非法使用械具並有暴力毆打行為,致其父親送醫途中死亡。
兩相比較,雙方的陳述有巨大錯位。如果因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中間存在信息差和認知差,出現“你不理解我”“我不認同你”的局面,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但是無論如何,底線是不能背離事實本身。
説到底,對法律認知的差異,對執法理解的錯位,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雙方衝突,這或許也是“舉報”“投訴”現象常常出現的原因。但信任的建立,一方面是溝通,另一方面則是堅守,它要求既理解彼此的難處,又堅守法律的框架。
惡意舉報為何頻頻出現?
河南鶴壁的不實舉報並非孤例,就在近日,江蘇海門警方也針對 “海門幾個男人拿鋼管打人”自拍視頻一事發布通報回應,稱網民朱婷發佈的言論與事實不符。
從警方發佈的通報來看,誰是誰非其實是比較清楚的,那為何還要上網實名舉報?或許因為舉報成本太低。於舉報者來説,如果遂了願,那自然是賺了,如果沒成功,也不會受到處罰。
其實,類似處理糾紛而引發的矛盾,現實中並不少見。剛剛熱播結束的《警察榮譽》就讓我們看到了一些案例的全局。劇中有一個案例令人印象深刻,大爺遛狗不拴繩嚇着孩子,年輕的媽媽拉着孩子想離開是非之地,卻被大爺攔着不讓走,爭執之中大爺倒地進了醫院,結果大爺一大家子鬧了醫院又鬧派出所,甚至還到孩子家門口蹲守……最後的結果,警察也只能通過其它案件牽制鬧事的一家子。可以説,類似事件的處置,讓警察、受害者、看劇的觀眾,都覺得憋屈。
電視劇雖然不是現實,但也來源於現實。對惡行的縱容,不僅是對受害者的傷害,也會給執法者帶上思想“枷鎖”,還極大地浪費了行政資源,是對公平正義的極大挑釁。更要看到,一些人因為嚐到了“甜頭”,變得肆無忌憚,滋生出借舉報誣陷、報復的心理。如若任其發展,也會影響人們對司法的信任度。
所以,面對惡意舉報的行為,執法部門如果僅從公眾關切角度結案,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對公眾澄清的同時,也對惡意舉報者依法處置,才可能以儆效尤。
堅守法律才能維護公義
互聯網時代,網絡作為窗口,為普通大眾提供了舉報不公的途徑,也幫助一些人伸張了正義。一段文字,幾張圖片,一個視頻,就能迅速進入公眾視野,引發巨大關注。正因為此,它讓一些人看到了希望,也讓一些人看到了“契機”。
必須提醒的是,網絡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更不可能讓不合理不合法的訴求借助輿論得以實現。它只是引發關注,最終結果如何,始終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一些人因為對法律不熟,循着樸素的“道理”,試圖在自己認知的框架中得到社會支持法律支持的“理想”結果,極有可能會希望落空。而那些試圖渾水摸魚,利用輿論綁架司法的無理訴求、耍賴行為,還會傷害大眾情感,引發信任危機。
必須正視的是,實名舉報引發了效仿,也觸發了輿情。面對蜂擁而至的網絡輿論,司法機關面臨較大壓力,越是這個時刻,就越要堅守法律底線,既要維護公平正義,也不能向不法低頭。只有這樣,才能維護法律的公平與正義,才能讓實名舉報迴歸本心,才能得到大眾的信任與支持。
説到底,網友不是審判官,輿論不是尚方寶劍,討要公道,法律才是根本,一定不要讓實名舉報成為非法得利的幫手,更不要把真正實名舉報的路給堵死了。
紅星新聞評論員 黃靜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