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客户端】;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0日電 通訊:“選擇學習中文是我的幸運”——一個美國“中國通”的40年中國“旅程”
新華社記者楊士龍 胡友松
1971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讀大二期間,19歲的約翰·霍爾登(中文名何立強)選修了中文課程,在他看來,“中文是學起來最有趣的語言”。如今,何立強在商業、外交、教育領域與中國相關人士打了40多年交道,已經成了知名的“中國通”。
從1998年到2005年,何立強一直擔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在任期間,他管理着美中兩國安全、環境、公共衞生和教育等領域的交流項目。2017年,何立強在擔任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副院長期間,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表彰他“對中國教育的傑出服務和貢獻”。
回憶起與中國的緣起,何立強説,選修中文後,他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了中國語言與文學專業學士學位,又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該專業的碩士學位,“從1971年到1980年,我儘可能多地學習文言文、中國詩歌、小説,還有現代漢語。那些年我非常開心,收穫頗多,樂在其中”。
1974年6月,何立強大學剛畢業,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開啓了他的首次中國之旅。一個要去中國訪問的團中有一人臨時取消行程,而何立強趕緊抓住這個機會。為了籌集旅費,他忍痛轉賣了自己在工廠辛苦打工才購得的低音貝斯。
“就這樣我去了中國。”何立強説,其間,他去了深圳、廣州、鄭州、洛陽、西安、延安和北京,中國人民的友善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後,何立強去了華盛頓特區一家翻譯公司工作。1981年,公司派何立強再度前往北京,參加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一箇中國項目的翻譯工作。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何立強説,那時中國經濟“還不是很活躍”。20世紀80年代初,他所居住的北京飯店是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築之一。
但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中國的經濟和社會也開始發生鉅變。“人們有機會受到更好的教育,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好日子。這些成功又孕育了更多的成功,形成了一個強力的良性循環。”何立強説。
“我這一生見證了中國的巨大變化,展望未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國還將繼續發生積極變化。”何立強説。
談及美中關係時,何立強認為,健康穩定的美中關係符合兩國和全世界的利益。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兩國應該尋求攜手合作,進行“直截了當、富有成效的溝通”,尤其是在外交層面上更需保持“穩妥可靠的溝通”。
不久前,何立強卸任美中強基金會的主席和首席執行官。何立強説,教育交流在夯實雙邊關係基礎和培養下一代文化交流使者方面發揮着巨大作用。美中雙方應繼續現有項目,並不斷創設新項目,鼓勵年輕人到對方國家長期學習和生活,進而深入體驗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
“年輕人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我有幸長期從事教育交流工作,從中獲益良多。”何立強説。
回顧自己40多年與中國打交道的經歷,何立強覺得他非常幸運。“選擇學習中文是我的幸運,我實在想不到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何立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