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承認法國對盧旺達大屠殺負有責任,倖存者希望得到“明確道歉”

【環球時報駐法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李永羣 青木 任重】法國總統馬克龍27日在訪問盧旺達時,承認法國對1994年發生在盧旺達的種族滅絕負有“巨大責任”。“一個非洲國家和一個曾經的殖民宗主國對歷史上的罪行達成了共同理解,這實屬罕見”,《紐約時報》評論稱,自2017年上任以來,馬克龍就試圖“重置”與非洲國家的關係,而這次與盧旺達的和解是他在“與中國、俄羅斯、土耳其等國爭奪非洲影響力”方面“最成功的嘗試”。當今世界,大國在非洲的競爭並不新鮮,但如果考慮到在這塊大陸上有近20國説法語、14國使用西非法郎,還有數國至今依靠法國軍隊,而戴高樂時期簽署的一些條約在多個非洲國家依然有效,那麼就不應低估馬克龍對非洲的雄心,儘管一些媒體認為他並不能再現“法非共榮”的景象。

“最有力聲明”,但不是道歉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7日報道,馬克龍當天歷史性訪問盧旺達。本次出訪的目的是實現兩國外交緊張的最終和解。因1994年法國在盧旺達的圖西族種族滅絕事件中的作用,導致雙方長達超過25年的外交緊張。

當天馬克龍在基加利憑弔了盧旺達圖西族遭種族滅絕大屠殺紀念館,並發表長篇講話。他表示,法國在盧旺達有“一個角色、一段歷史和一項政治責任”。它有責任正視歷史,承認它長期以來讓沉默戰勝了對真相的審視,從而給盧旺達人民帶來了痛苦。法國實際上是站在種族滅絕政權一邊,法國在導致最壞結果的漩渦中應承擔“壓倒性的責任”。“今天,我懷着謙卑和尊敬的心情站在你們身邊,就是承認了我們的巨大責任”。馬克龍雖然提到“責任”,但強調法國並非同謀:“那些在沼澤地、山丘、教堂裏出沒的殺手並沒有法國的面孔。法國不是幫兇。流淌的鮮血沒有玷污法國的武器,也沒有玷污法國士兵的手,他們也用眼睛看到了難以啓齒的、包紮好的傷口,並把淚水忍了回去。”

馬克龍的表態得到了各方不同的反應。盧旺達總統卡加梅讚揚馬克龍的話“比道歉更有價值:它們是真相”。 法媒稱,這是到目前為止,法國領導人在承認責任方面作出的“最有力聲明”,而盧旺達是馬克龍重塑法國在非洲形象戰略的核心。但大屠殺倖存者組成的“伊布卡法國”協會主席艾迪安認為,倖存者希望得到“明確的道歉”。在倖存者協會工作的盧旺達研究員穆耶蘇里則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説:“最重要的不是他在紀念活動中説了什麼,而是將採取哪些行動——司法和立法行動。”法國一直被指責允許胡圖族犯罪者離開盧旺達,並讓他們中的一些人多年來安逸地生活在法國。

馬克龍的雄心

《紐約時報》27日稱,在歐洲城市裏殖民時代人物的雕像紛紛被推倒之際,馬克龍以重新審視痛苦的歷史篇章來“重置”與非洲國家的關係,他找到了一個合作伙伴,那就是卡加梅。對卡加梅來説,雙方的友好關係有望吸引法國的投資,以及加強與其他法語國家的關係。

此次隨馬克龍訪問盧旺達的有包括歐洲衞星通信公司在內的15家法國頂級企業的高管,據盧旺達《新時代報》28日報道,他們有興趣擴大其公司在盧旺達的足跡,已確定的投資領域包括衞生、物流、能源、信息通信技術和農業。法新社27日稱,解決過去的問題將最終打開新的一頁,馬克龍將比他的前任們走得更遠。28日在結束對盧旺達的訪問後,馬克龍前往南非與該國總統拉馬福薩舉行會晤,然後前往比勒陀利亞大學啓動一個支持非洲疫苗生產的項目。

據法新社報道,馬克龍將在南非為法國企業做宣傳,他和拉馬福薩還將討論莫桑比克北部的安全危機,那裏血腥的武裝叛亂已經進入第4年。

《紐約時報》稱,此次訪非馬克龍只選擇了盧旺達和南非,不在任何前法國殖民地停留。法國在非洲大陸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少地集中在講法語的非洲,而更多地面對東部及南部非洲。2019年,馬克龍在埃塞俄比亞承諾為修復遺產提供資金,並簽署軍事合作協議;與肯尼亞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協議,並承諾為內羅畢修建一條通勤鐵路。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27日稱,馬克龍明確表示,他對非洲的關注超越前法國殖民地。2018年他訪問尼日利亞,在著名的“非洲聖殿俱樂部”跳舞,會見年輕的科技企業家,他還支持非洲文物的迴歸,但當他將非洲的挑戰歸結為“文明的挑戰”時,暴露了自己的一些偏見。由於利益範圍如此廣泛,很難解讀馬克龍在非洲大陸的目標。目前,他正尋求投射影響力、建立新的聯盟、修補舊的裂痕,並緩和國內的移民問題。

“法非共榮”時代重來?

不知是不是受了馬克龍的觸動,就在28日,德國宣佈在經過近6年的談判後與納米比亞達成和解協議。德國政府首次承認殖民佔領期間在納米比亞犯下了種族滅絕罪行,同時承諾提供價值11億歐元的“經濟援助”。德國曾於1884年到1915年對納米比亞進行殖民統治,並在1904年到1908年間屠殺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原住民。德國外交部長馬斯28日表示:“我們將以現今的觀點正式稱這些事件為種族滅絕”。法國“24小時”新聞稱,這會讓德國在非洲“走得更遠”。

而非洲對於法國是更重要的。《紐約時報》稱,法國的國際地位很大程度上來自其對前非洲殖民地的影響力。“德國之聲”稱,法國的前非洲殖民地已經獨立60多年,但法國的影響力依然無處不在。非洲許多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從法國引進的。法國在非洲有相當大的軍事力量,支持和穩定着一些國家的政權。法國在非洲大陸擁有1100家公司、約2100家子公司及僅次於英國和美國的第三大投資組合。法國還保留着對一些國家自然資源的優先取得權和獲得政府合同的特權。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些國家學校教科書的內容仍由法國決定,過去非洲國家最多將外匯儲備的65%存入法國國庫。西非法郎目前仍在8個西非國家和6箇中非國家使用。法國近期與8個西非國家達成協議,將用一種新的西非單一貨幣代替西非法郎。根據該協議,西非國家中央銀行將不再需要像現在這樣將其外匯儲備的一半存入法蘭西銀行。

儘管如此,外界並不都看好馬克龍在非洲重塑法國形象的努力。英國《衞報》批評馬克龍與被西方民主派人士視為“侵犯人權獨裁者”的卡加梅做交易。《紐約時報》稱,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受到新興國家挑戰,“俄羅斯和土耳其正在社交媒體上煽動非洲的反法和反殖民情緒,中國正在象牙海岸獲取更多商業利益”。法國《非洲報告》雜誌稱,法國給非洲“提供不了什麼新東西”,也沒有資源來維持其在非洲的雄心壯志。英國《金融時報》甚至稱,馬克龍重啓法非關係的嘗試到目前為止是失敗的,法國軍隊在非洲陷入反恐戰爭的泥潭,法國外交官也捲入了幾內亞和馬裏等資源豐富的前殖民地的棘手政治,在科特迪瓦,馬克龍被指責干涉政治。這些問題可能會給馬克龍拋棄殖民主義包袱的努力蒙上陰影。“法國與非洲的關係顯然已經告別了過去的‘法非共榮’”。

閲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13 字。

轉載請註明: 馬克龍承認法國對盧旺達大屠殺負有責任,倖存者希望得到“明確道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