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們知道中亞的一些國家的國名後面都有“斯坦”二字,如與中國新疆接壤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這其中究竟有何含義?為何中國也被稱為“斯坦”?
對中東國家稍微有些瞭解的人都知道,那裏大多數是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多使用阿拉伯語,就連“穆斯林”三個字都來自阿拉伯語。因此,很多人會誤認為“斯坦”是穆斯林才會使用的詞語。
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斯坦”跟穆斯林國家關係不大,這個詞語其實是來自波斯語。
在阿拉伯帝國還未興起的時候,中亞一帶是波斯人統治的地區,波斯語自然就稱為了主流,而“斯坦”是“地方”的意思。
由於波斯帝國的影響力極大,所以當時很多中亞一帶的國家,都使用這個詞名。
後來阿拉伯帝國興起,這些中亞一帶的國家逐漸成了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使得波斯帝國的影響力大大下降。
儘管如此,一些語言文字的使用習慣卻沒有因為波斯帝國的衰落而消失,許多用語都是沿用至今,比如“斯坦”這個詞。
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不僅中亞一些國家的國名使用這個名詞,中國也曾經被一箇中亞國家稱之為“斯坦”,而這個國家就是古亞美尼亞。
這個國家地處亞歐大陸交接的地方,蘇聯解體後就成為了獨立的國家,主要使用的是亞美尼亞語和俄語。
在古代,他們喜歡稱中國為“Cenastan”,按發音翻譯就是“秦那斯坦”,意思是秦地。
不過這種翻譯成秦地的説法目前是比較有爭議的,因為秦國存在的時間很短,且張騫出使西域是發生在漢代。在秦代,中國還未與中亞,西亞來往,要説是漢地還行,説是秦地就説不通了。
不過在查閲了印度古籍之後,這個叫法似乎有了新的含義。
“秦那斯坦”這個名稱,是源自古印度的梵語的“Cīnasthāna”,雖然這個梵語絕大數人都不認識,但是翻譯的中文,恐怕婦孺皆知,它就是“震旦”的意思。也就是説,“秦那斯坦”就是“震旦”。
而震旦的真正含義在許多古印度的典籍中都有記載,大致就是日出東方之意。
要知道,佛教鼎盛時期,信奉的國家很多,包括今天中亞,西亞一帶的地區。那麼這個詞彙傳到西亞的亞美尼亞是有可能的,雖然後來信仰改變了,但這個詞彙並沒有消失。
“震旦”這個詞雖然出2000多年前的古印度,但卻得以流傳,直到現在我國許多地方都能看到“震旦”這個詞。
比如你到了上海,站在西外灘遠眺對面的浦東時,就能看到著名的震旦大廈。另外還有我們知道上海有一所著名的大學叫“復旦”,其實它最初創立的時候也叫“震旦”。
雖然古亞美尼亞沒有直接使用“震旦”稱呼中國,卻用了有着同樣意思的“秦那斯坦”來稱呼中國,這也是為何中國被稱為“斯坦”的由來。
參考資料:《世界史》、《史記》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武品文史
本文系【武品文史】原創,撰寫,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