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港府調整抗疫策略力求“清零” “封區強檢”見成效
中新社香港1月31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第四波疫情接連起伏,油尖旺、深水埗等多區又先後暴疫。自1月23日以來,特區政府改變抗疫策略,四度“封區”加大強檢力度。兩位醫學專家3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時均認為,當局正吸取經驗,抗疫策略正往好的方向發展。
23日凌晨4時許,當局宣佈刊憲,在佐敦設立指名“受限區域”,該區域內人士須禁足直至完成檢測及有結果。這是香港暴疫以來首度“封區”進行強檢。其後,當局又於26日及28日採取突擊“封區”,分別要求油麻地碧街9-27號和東安街3號、北角東發大廈進行強制檢測,同時將目標行動時間從48小時縮短至24小時。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31日在網誌中表示,力爭“清零”是特區政府首要的抗疫目標,短短一星期內當局進行三次“受限區域”強制檢測行動,彰顯政府堅定的抗疫決定。他認為,這類行動精準並具成效,以風險為本的原則,成功找出社區潛伏的隱形患者,而且能夠迅速再指定時間內完成,務求在抗疫同時,做到以人為本,將對市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樑子超認同當局防疫力度在逐漸加強,“以往只是在家庭內部、工作地方、或是一些院舍等暴發羣組感染後進行檢測,這是不夠的,居住地方羣聚性感染在這一波疫情中越來越明顯”。
特區政府先採取設定“指定區域”的做法,“指定區域”內的大廈只要有1個單位確診便會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這對於非流動人口,即有固定家庭、固定住所、固定職業的人而言,是有效果。他們不會因為要檢測就搬家。”樑子超説,但流動性高的人口而言,強檢效果卻不明顯,這時便需要“封區”再強檢。
首次“封區”覆蓋範圍最大,涉及較多事先的準備工作,如運輸食物資源、對於安老院舍和商户的安排。這一情況下,走漏風聲幾乎是必可避免。22日日間已有媒體“放風”指當局即將圍封佐敦,於是見到居民拖着行李箱,甚至攜寵物漏夜逃跑。當局真正“落閘”已接近23日凌晨4時許。
“如果‘封區’不是第一時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屆時再去追四散的居民,作用已經不大。”很明顯,當局已從初次行動中吸取經驗。樑子超指,第二次和第三次行動即時作出改善,包括縮小區域範圍、採取突襲式圍封、縮短行動時間。“政府從每次行動中都積累到了經驗,正在逐步改善,正往一個好的方向發展。”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副會長唐繼升也持相似觀點,“政府在過去都是根據不同羣組的發病情況進行檢測,如出現的士司機確診,就為全體司機篩查,出現跳舞羣組,就進行羣組追蹤。但效果不是很好。”最近一個星期的策略與之前不同,“封區”強檢主動性更強,唐繼升認為有一定成效,成功找到一些無病徵患者,能夠有效切斷一部分的社區傳播鏈,從中也能看到當局正不斷監測相關措施的成效,根據疫情情況調整策略,加以改善。
但不可否認,“封區”強檢行動仍有可提高的空間。對比前三次行動有關“受限區域”圍封前後確診病例,佐敦“受限區域”在1月1日至20日期間,共錄得162宗確診病例,行動中找到13宗確診病例;油麻地碧街9-27號和東安街3號在1月11日至1月25日期間,共錄得超過40宗確診病例,然而行動中僅找到1宗確診病例;北角東發大廈曾先後出現13宗確診及初步確診病例,行動中卻並無找到病例。
樑子超認為,這些數字顯示當局現時“封區”行動面臨的同一個仍未解決的難題,即還未完全堵截流動人口,每次行動中都出現不少户家庭無人應門的情況,且這類住户所佔比例較高。這也正是日後政策調整的方向,樑子超一再強調“第一時間介入”的重要性,一有疫情發展,就要介入,否則“封區”強檢效果將大打折扣,追蹤失聯住户的時間成本也將相應增加。
“第一時間介入”亦可套用至全港18區的強檢行動當中,“香港每日檢測量可達到約10萬,但現在實際檢測量遠遠低於這一數字”,換言之,檢測量仍有很大空間可利用。因此,樑子超建議降低強檢門檻,“我們要能把強檢覆蓋到全港大部分的傳播疫點。”
截至記者發稿時,第四次“封區強檢”在觀塘指明“受限區域”剛剛啓動一個小時,政府目標是在2月1日上午約7時完成此行動。(完)
【編輯:孫靜波】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