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池夢蕊)垃圾分類是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關鍵小事”。疫情發生以來,東城區將防疫工作與垃圾分類相結合,創新宣傳方式,廣泛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其中。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後,東城區聯合社會專業力量推出新設施,並計劃於5月底前啓用首個大件垃圾拆解“生態島”,共同探索大件廢棄物市場化處置的有效途徑。
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精準解決羣眾訴求、提升運輸處置水平……三年來,東城區堅持黨建引領,高標準、精細化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將垃圾分類工作逐步融入社會治理。
創新推廣模式宣傳範圍全覆蓋
“瓜子殼屬於哪種類型的垃圾?屬於其他垃圾。錯,它是廚餘垃圾,可以用來堆肥。”近日,東城區城管執法局自編自導的宣傳短片《垃圾該去哪兒》在網上火了,城管執法隊員在短片裏講述垃圾分類知識,居民觀看視頻就可以掌握分類的“秘訣”。
知識競賽、趣味遊戲、小手拉大手……啓動垃圾分類工作三年來,東城區通過豐富的宣傳形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疫情發生後,東城區創新宣傳模式,將疫情防控和垃圾分類工作結合在一起,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穩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疫情防控期間,前門街道將錄製好的宣傳口號上傳至智能喇叭,並將其搭載於10輛廚餘垃圾回收車和10輛快遞車車頂,在完成定時定點上門回收廚餘垃圾或快遞配送工作的同時,以“流動電台”的形式向居民發出參與垃圾分類的倡議。街道還在多個防疫卡口增設垃圾分類投放點,並安排垃圾分類指導員引導居民投放垃圾。同時,防疫卡口的志願者也參與到垃圾分類宣傳工作中來,30餘位防疫卡口志願者在做好查證、測温、登記等防疫工作的同時,為來往居民發放垃圾分類宣傳摺頁,變身“垃圾分類宣傳員”。
東花市街道利用“花伴兒”App線上宣傳垃圾分類知識,並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任務打卡。為此,廣外南里社區設立了“圾”分賬户,以樓門為單位獎勵垃圾分類積極的樓門和居民。在“花伴兒”App上,社區各樓門開展線上垃圾分類打卡比拼,獲勝的樓門每月領取1000積分獎勵,樓門在拿到獎勵積分之後,可以在“花伴兒”App上兑換垃圾袋、垃圾桶等物品。
“宣傳垃圾分類這樣的‘關鍵小事’就是要細緻入微,潤物細無聲。”東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城區堅持黨建引領,依託“黨員雙報到”“週末衞生大掃除”等活動,線上線下齊動員,目前已實現宣傳範圍全覆蓋,居民知曉率達到100%。
發動居民自治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隨着知曉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居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
“這是我們前期挑選的6種垃圾桶款式,請居民進行投票選擇。”近日,建國門街道在趙家樓社區居民議事廳舉辦垃圾分類達人座談會暨“兩桶一袋”居民徵求意見懇談會,來自轄區各社區的12位垃圾分類達人蔘加討論。建國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高海雁介紹,邀請轄區居民中的垃圾分類達人,就家中設置什麼樣的垃圾桶、怎麼發“兩桶”等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就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廣泛徵求居民意見,讓大家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逐步養成源頭分類的好習慣。
一些街道通過組建志願者隊伍,帶動更多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工作。東花市街道忠實里社區有一支由熱心居民組成的“忠實守望隊”。每天早上和傍晚,隊員們都會穿上藍馬甲,站在各個垃圾桶站前,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目前,社區共有志願者20多人,負責18個桶站的盯守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頭作用。”忠實里社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志願者隊伍由街道聘請的社會公益組織和居委會共同維護,包括舉辦知識講座、心理輔導、聯誼活動等,“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原本互不相識的志願者現在就像一家人,大家相互鼓勵、相互幫助,不僅和諧了鄰里關係,還一起幫助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除了依託社會公益組織組建志願者隊伍,東城區還引入社會力量和資本研發、設計新設施。5月1日,東城區垃圾分類新設施在東直門街道清水苑社區試點,社區所有分類桶站、新型小型廚餘垃圾密閉收集車、其他垃圾轉運車、廚餘垃圾運輸車以及密閉式清潔站,全部噴塗改造完成並投入運行。據瞭解,新設備是由東直門街道與中國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幫扶委員會旗下的愛心助力團團長單位共同研究設計的,按照新標準對轉運車輛進行外觀噴塗。“新設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運輸成本和人力資源投入。”東直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恩平介紹,在垃圾分類工作方面,街道長期與社會組織合作,鼓勵社會多元力量參與,取得了較好效果。
納入物業管理 精準解決羣眾訴求
“我們小區內沒有紅色垃圾桶,希望能補上。”5月3日,朝陽門街道居民撥打12345熱線,反映小區垃圾分類設施不全。當天下午,朝陽門街道平房區物業負責人現場核實情況,第二天,紅色垃圾桶到位。
現在,東城區的居民們越來越關注垃圾分類工作。居民反映的垃圾分類問題如何解決?今年4月,東城區印發《東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方案》規定,在分類投放環節,有物業管理的小區由物業公司負責,單位自管的由自管單位負責,老舊小區、無物業管理的小區由所在地街道辦事處確定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負責。
去年1月,區城管委為平房物業量身打造了2.0版新標準。新標準要求,平房物業要保證廚餘垃圾分出量至少達到垃圾總量的7%以上,廚餘垃圾單獨收運,生活垃圾及時清運。
在樓房小區,東城區一些街道督促物業做好垃圾分類管理工作。體育館路街道在9個社區建立了“家門口”的物業黨建驛站,督促物業服務。“前不久,體育總局社區有位居民提出自己的小區內垃圾桶的設置不夠完善,希望細化垃圾分類工作。”體育館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接到居民訴求後,黨建驛站的工作人員、街道網格中心主管垃圾分類的工作人員和物業公司的管理人員一起,帶着居民在院內選擇垃圾桶的設置點,通過小區內四棟樓整體調配垃圾桶的擺放,滿足了居民的需求。
堅持黨建引領 難點逐一攻破
旅遊景點垃圾分類治理、大件垃圾處理……三年來,東城區突出黨建引領,切實破解垃圾分類工作中的痛點、難點,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五一”假期,封閉了三個多月的南鑼鼓巷重新開放,商業街的垃圾收運量與封閉期間相比大幅提升。“主街上共設置8組分類垃圾桶,包括廚餘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類。封街期間,商業街垃圾分類工作正常進行。開街後,每天客流量幾千人,每日產生垃圾約1噸,我們採用垃圾分類指導員和保潔員流動式‘盯桶’的方式,保證垃圾分出質量。”交道口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10月,南鑼鼓巷推出了全國首個特色商業街的垃圾分類自律公約《南鑼鼓巷商户垃圾分類自律公約》,所有商户都按規定配備了垃圾分類設備設施,定時投放垃圾,商户還作為垃圾分類志願者指導遊客進行垃圾分類,“疫情發生前,南鑼鼓巷廚餘垃圾分出率達到18%,隨着商業街逐步開放以及商户復工數量越來越多,由商户組成的志願者隊伍也將重新上崗。”
大件垃圾如何回收一直困擾着各個街道。無人願收、無處可扔……在不少平房院內,被淘汰的廢舊沙發、牀墊等大件垃圾都面臨尷尬處境。4月底,北新橋街道聯合物業公司推出大件廢棄物預約上門、無償收取服務,令長期困擾居民的問題迎刃而解。由於正值疫情防控期間,為了保證居民和清運人員的安全,每名清運人員均配備口罩、一次性手套和消毒用具,經現場消殺處理後,將廢棄物品搬上電動三輪車。“考慮到大件廢棄物通常比較重、體積大,居民沒有工具和車輛,我們接到預約後會由物業安排三輪車統一收運。”北新橋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上門收取的廢棄物品統一清運到指定回收點後,將再次進行集中消殺處理,經垃圾分類後按類別運送至填埋場。
為了徹底解決大件垃圾的處理問題,東城區計劃在建國門街道、永外街道、東直門街道建設3座大件垃圾拆解“生態島”,並計劃年內全部運行。“大件垃圾拆解‘生態島’是大件垃圾拆解站點,可將老百姓丟棄的大件垃圾就地拆分,減少運輸空間,提高運輸效率。”區城管委副主任賀松濤介紹,3座大件垃圾拆解“生態島”可解決全區17個街道大件垃圾分解轉運問題。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