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智能時代 等等“無G”老人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綜合

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無法加入家人朋友圈;到銀行不會用自助機;路邊打車很久打不到;店主只接受微信支付,買東西付錢被拒收;子女送的智能家電,操作複雜,功能繁多,基本成了擺設;最要緊的是去醫院看病,不會網上預約,即便是打電話讓子女預約成功了,到醫院還要求出示預約信息……這些新煩惱,老年人多多少少都能碰到。為啥科技進步了,不僅享受不到便利,還感覺到生活更加“艱難”了。面臨“數字鴻溝”,老年人如何適應,誰來幫助銀髮族,這道必解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手機越智能生活越不便

近期,外地一則“老人因沒有智能手機無法提供健康碼而被公車拒載”的新聞,曾讓很多人讀後不是滋味。的確,自從快步進入智能化數字化時代之後,大量高齡的老年人就成了這樣的“互聯網邊緣人”,技術不知不覺壘起了門檻,給這個羣體的日常生活設上了屏障。

家住市北的黃克誠今年72歲,他告訴記者,有時候為了省去找二維碼的事,他寧願多走半小時的路,也不去乘公交車。 “前幾年智能手機流行時,孩子就給我換了一部智能手機。功能這麼多,我一個也不會用,就光打個電話,沒想到電話也打出問題了。 ”黃克誠笑道,觸摸屏的智能手機,自己經常不小心就碰到了,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別人打去電話。還有一次打完電話後,他以為掛好了,但其實沒有掛電話,沒想到對方也沒掛斷,結果一直在計費,那個月話費突然增加了好幾百,他查了之後才知道是自己那天晚上沒有掛電話,“從那之後,我真的就不想用智能手機了,太麻煩了。 ”

除了使用智能手機麻煩,黃克誠覺得,很多原來簡單的事情,現在變得特別難,“比如説查話費,我以前去營業廳很快就查了,現在去了之後,人家還要問我賬號密碼。又説讓我通過網上營業廳查,我更不會了。再比如説出門,菜市場竟然有些攤位都不收現金了,只能掃碼付錢。 ”黃克誠哭笑不得。 “兒子家都是用智能電飯煲、掃地機器人、洗碗機,兒子也説給我們買,我們不會用,再説智能產品都這麼貴,一不小心弄壞了得多浪費錢啊。 ”黃克誠有點兒畏難情緒。

中學教師成了“新時代文盲”

“這兩天遇到一位老奶奶不會網上掛號,等到最後所有掛號的病友都看完了,醫生才給她看了。聽説老奶奶每次來都是這樣,可能因為家裏沒年輕人,也可能因為老奶奶覺得不掛號也能看。 ”朱琳是一名護士,在她所在的醫院,人工掛號變成了預約掛號,人工收費變成了自助收費。 “很多老人自己不會網上掛號,即使子女幫忙掛上號了,也可能到抽血、繳費、查結果等某一環節,掃不了二維碼,不會操作智能一體機,遇到難題。 ”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老年人在面對智能生活時的脆弱,朱琳看在眼裏。 “有一次,我在家庭羣裏轉發了工作內容的小程序,讓親朋好友幫着點贊。其實這種信息我是羣發的,根本沒想那麼多。過了一個多小時,我爸給我發信息,問我小程序怎麼操作、怎麼點贊,他弄了半天也沒弄對。 ”朱琳説道。 “對不起姑娘,爸沒給你幫上忙。 ”父親道歉的語氣一下子刺痛了她。

朱琳的父親曾是一名中學教師,退休快20年了。 “原先我的心思不在智能手機上面,覺得沒必要有那麼多功能。 ”朱琳父親説道,不想要這些東西再來影響睡眠。可是直到發現近幾年數字化辦公和公共服務越來越普遍,“去醫院看病、去銀行辦業務、外出打車坐車買火車票、網上交水電費……要是不學習使用真就像 ‘文盲’一樣。最大的障礙還是‘操作複雜’,又要記各種密碼,手機上連個按鈕都沒有,該點哪個,不該點哪個,總覺得不放心。 ”朱琳父親嘆氣説。

為看孫女直播學會新技能

“奶奶選擇擁抱這種智能化生活方式,她擁有第一台智能手機大概是在五六年前,正是軟硬件蓬勃發展的時候。而在那之前,老年機是她與外界交流的工具,用奶奶的話説,‘上了歲數的人,再想學點兒什麼,記憶已不再允許了’。 ”做電商工作的小鹿説,但最後勸動她的,是智能手機能視頻的功能,這樣奶奶就能跟孫子孫女們常常“網上見面”。

“很快我教會了奶奶使用智能手機,奶奶也學得認真,怕忘的她認真地把使用步驟記在紙上反覆練習。她的生活比之前豐富了不少,除了能和我們視頻,她還學着年輕人擺弄起別的東西,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戳戳點點,看各種養生視頻,家長裏短的事兒……”小鹿告訴記者,直播方興未艾時,奶奶也趕了把潮流,在視頻平台上關注了幾個主播。看着奶奶一邊扶着鼻樑上的花鏡,一邊低着頭看手機用力地戳着屏幕的樣子,小鹿也覺得很可愛。

“目前他們除了不會用手機綁定銀行卡支付,其餘已經能熟練運用,滿足基本需求了。 ”小鹿定期會為奶奶微信零錢包裏轉一些零花錢,方便她買菜使用。小鹿每週四還會有線上直播帶貨,每次直播開始前,她會把直播間的二維碼發給奶奶。奶奶不會打字,無法留言,甚至有時候都弄不清楚自己是怎麼進到直播間裏的。但她知道,孫女在屏幕裏,而小鹿也知道,奶奶和爺爺在背後守着,這是因為智能化帶來的陪伴。

82歲爺爺愛上電腦剪輯

如果年輕人因為繁忙的工作不能時時陪伴和指導老人,這時社區、老年大學等組織便大有可為。 “老師,快來幫我看看怎麼發朋友圈? ”“老師,微信怎麼建羣啊? ”在不少社區和老年大學,老人們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對玩轉智能手機充滿了興趣。

82歲的齊爺爺是老年大學的一名 “老學生”了,學習了鋼琴、聲樂等各種課程後,最近又迷上了電腦課。愛好攝影的他,忙着在電腦上學後期剪輯製作,經常在朋友圈中曬一曬自己做的旅遊美篇或者視頻。

青島市老年藝術專修大學副校長劉崇林介紹,前來上課的老人們年齡基本在50歲至82歲之間,平均年齡六十三四歲。 “要給老年人一個過渡時期,創造一個能夠理解他們的社會環境。像社區、老年大學就可以通過開設相關課程,指導老年人更好地使用手機等。 ”劉崇林説,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學校開設了線上課,鼓勵老年朋友在家上課,大部分課程是免費的,他們也會耐心地指導,鼓勵老年人更多地接觸智能手機、互聯網。“老人們聚在一起,共同學習和探索,進步會更快。 ”劉崇林還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年雙11前後,老年朋友們都會在課後紛紛拿出手機來分享,自己網購了什麼好東西、囤點兒什麼生活用品最實惠。而老年人在網絡支付熟練後,每年學校也會與相應社會機構一起為老年人開設專門的健康或金融類公益課堂,進行免費知識培訓,解決老年人的困惑。

/ 記者手記 /

帶上爸媽逾越數字鴻溝

2019年2月,淘寶上線“親情賬號”,讓父母購物時可以選擇子女買單,解決了很多老年人的購物煩惱;2016年,滴滴打車推出“代叫車”業務,叫車人只需填寫實際乘車人電話,就能為父母呼叫出租車……在智能生活方面,記者看到青島的各大銀行也正在積極為老年人提供便利。開通幸福專線,專屬電話客服會為老年人提供養老金餘額查詢指導等服務;在網點有工作人員教老年人使用自助存款機以及智能櫃機;針對老年人觸網難的問題,銀行還保留了傳統的操作模式,為老年人的生活保留了綠色通道。

而在各智能終端的軟件設計上,業內人士也建議要為老年羣體提供便利,去除一些繁複的設計,設置智能語音等功能。同時,線上渠道在發展的同時,也要保留線下渠道,必要時做到相結合,使老年人也能感受智能生活的便利。

除了公共服務給予銀髮族照顧之外,子女對父母的“文化反哺”也極為重要。子女多多幫助老年人,耐心地教給他們更多互聯網生活技巧,幫助他們安全觸網,不要讓老年人在智能化時代掉了隊,而要享受信息時代的接納、便利和快樂。

“家有一老”重陽節徵集令

時至深秋,重陽節的腳步近了。重陽節又稱重九節。從1989年開始,重陽節也被定為“老人節”。俗話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歲月染白了他們的頭髮,卻絲毫沒有減少他們對我們的愛。您家裏有沒有可親可愛可敬老人?您是否經常陪伴在老人身邊,聽他們講那過去的故事?您是否被故事中的人和事所打動?

即日起,早報發起重陽節老人故事“徵集令”,無論是感人的、新鮮的、勵志的、難忘的、獨特的人物故事都可以與大家分享。

線索徵集電話:13370841069本版撰稿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來源:青島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