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21年,立陶宛成為“反華”“急先鋒”,選擇的切入點也是中國最敏感的台海問題,公然為“一中一台”站台,因此付出了慘重代價,然而立陶宛仍然執迷不悟,嘴上説着“承認錯誤”,但是實際操作還是在“分裂中國”。
立陶宛口頭承認錯誤後,依舊與“台獨”關係曖昧
去年,立陶宛因為同意民進黨當局在立以台灣的名義建立“代表處”,公然違反一箇中國原則,這不是一個已經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應該有的立場。於是中國出手將與立陶宛的外交等級降為代辦級,但是這並沒有能讓立陶宛幡然醒悟,雖然總統迫於國內企業和民眾的壓力,公開承認以台灣名義成立代表處是個錯誤後,並沒有以實際行動暗示他們是真的認錯了。
隨着民進黨當局收下了被大陸企業拒收的朗姆酒後,民進黨再次撥款回收這些被退回的商品,且宣稱要深度發展對立貿易往來,立陶宛仍然與“台獨”關係曖昧,且截止立陶宛總統承認錯誤以來,至今沒有暫停該“代表處”的運行,也沒有要改名稱的意思,難怪我們常言道“聽其言更要觀其行”,立陶宛休想以這種糊模的態度“安撫”中國。
美國建議立陶宛更名“台灣代表處”來緩和與中國的關係
因為立陶宛立場問題,導致不少在立的外資企業運營也遇到了問題,比如在立德國企業很難從中國獲得生產原料,因此這些企業督促立陶宛方面快點解決對華問題,否則企業們將撤出立市場。英國《金融時報》20日引述多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外交官員建議立陶宛快點緩和與中國的關係,可以將“代表處”的名稱改掉,可隨後美國方面否認了該消息。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早在去年12月就強調過:立陶宛“這一錯誤行徑嚴重侵犯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損害中國核心利益,中方有權作出正當合理反應。立方做了錯事,不僅從未反思悔改,反而四處造謠生事,這種避重就輕、轉移矛盾的‘公關手段’是可悲的。”台灣問題是中國最敏感的問題,也是不容任何國家和個人觸及的底線問題,立陶宛和澳大利亞都是前車之鑑,希望外部勢力謹慎發言和行事,千萬別把中國當軟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