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發展眼光看待“雙一流”成效

“雙一流”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以發展的、動態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學校與學科的發展與成效,需費心探索

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5年多過去了,如何評價建設成效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近日發佈的《“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給出了明確信號: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注重內涵發展,爭創世界一流。

由於教育系統的複雜性、評價視角的多元性,教育評價十分複雜,甚至是一道“世界難題”,但也存在不少共識,比如,教育有些方面可以量化比較,有些方面卻是不可比較的,所以評價結果可以提供參考而不是唯一;比如,從總體上説,評價是手段,是為一定的目的服務的。基於這些共識,“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儘量採用先進理念和現代技術,為“雙一流”建設的目的服務。

總體看來,《評價辦法》具有一些鮮明特點。

明確成效評價的性質定位,強調綜合診斷把脈、問題導向促進建設。成效評價堅持水平評價與效益考核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議相結合。評價結果不是一個排行榜,而是按不同維度、不同類型,以區間和梯度分佈等形式綜合呈現、不計算總分的“診斷報告”。這能較好地綜合呈現高校自我評價、動態監測評價、專家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的結果。

明確成效評價的重點內容,強調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全面發揮大學功能。成效評價全面覆蓋“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的五大建設任務和五大改革任務,並且進行合理整合。這一方面與“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保持了一致,另一方面實現了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與全面發揮大學功能的內在高度統一,原則性要求與實施可操作性的高度統一。

明確成效評價的三維視角,強調以世界一流為目標、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雙一流”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以發展的、動態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學校與學科的發展與成效,需費心思索。《評價辦法》提出了設置“整體發展水平、成長提升程度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三維評價角度,可以更好地反映發展的狀態。

明確日常動態監測的地位,強調以評價促建設、久久為功抓提升。把日常動態監測與週期評價結合起來,逐步形成監測、改進和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模式。日常動態監測在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不僅可以儘量減少評價對學校的干擾,讓建設高校發揮主動性能動性,持續提高建設水平,還有利於社會各界瞭解發展動態。

科學的評價,將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助力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使我們在邁向世界一流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好更遠。

(作者為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本報記者趙婀娜採訪整理)

作者:瞿振元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6 字。

轉載請註明: 用發展眼光看待“雙一流”成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