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12月8日0至6時,四川省成都市新增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這其中,確診病例患者趙某的個人信息在網絡平台流傳,其個人隱私信息在多個社交平台上被轉發,疑似被泄露,涉及的圖片包含了其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照片等信息。目前,針對“病例趙某個人隱私疑被泄露”一事,成都公安已介入調查;網傳趙某朋友圈截圖系冒用,當事人已報案。
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大家都很關心。相關部門也按照防疫規定公佈了病例信息。這不過是一種正常反應和常規操作。但針對確診病例趙某個人信息的關注,卻多少出現了變味的跡象。
比如,她的個人身份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等在網絡平台公開;甚至還有一些真假不明的照片、視頻在聊天羣裏傳播;更有甚者,聯繫到其此前在多家酒吧的活動軌跡,而對其私生活大加撻伐甚至是謾罵。
毫無疑問,大家關心病例的活動軌跡,這是配合個人防疫的正常表現。但由個人活動軌跡而自行對確診病例的個人道德和私生活進行腦補“畫像”,顯然超出了合理限度,也未嘗不是在扭曲疫情防控的焦點。
應該明確的是,確診病患本身也是受害者,在沒有違反防疫規定的情況下,她的任何活動只要符合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都完全是個人自由。這一點,不能因為她成了確診病例就有變化。從現實來看,一位20歲的姑娘有着豐富的休閒生活,這在千萬級人口的大都市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因為她被確診了,就戴着有色眼鏡來評判她的行為,甚至想當然地對其個人私生活“貼標籤”,這已經構成對個人權益的侵犯,陷入了羣體性的窺私狂歡之中。
當前,公佈個人活動軌跡已經成為疫情防控的標配。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確診病例配合流調,如實告知自己的個人行蹤和生活信息,並在防控部門的統一規範下公開,依然是一種個人隱私權的讓渡,而非徹底否定隱私權,並且其公開程度也只服務於疫情防控的必要需求,有着明確的邊界。換言之,任何突破這種邊界的“扒私”行為,都已經越界。
疫情防控屬於一種緊急狀態,的確重新定義了諸多行為的邊界。但是,它依然有邊界。有些邏輯,有些常識,在正常狀態下成立,在疫情防控的特殊狀態下,也依然成立。比如,對於不實的信息少一點傳播和添油加醋、對於遭遇病情的個體多一點同情、對於個人隱私權有起碼的尊重、對於陷入網絡暴力的個體多一點惻隱之心等等。
事實上,疫情期間一些不實信息的傳播,早有先例。典型如今年4月,一度在網絡傳播得沸沸揚揚的“哈爾濱硬核愛情故事”,最終被證明完全是部分人腦補出來的謠言。雖然真相澄清了,但卻沒人對被遭遇不實指責的“受害者”説句對不起。當然,網絡暴力帶來的傷害本就是不可逆的。這一特點更是在提醒每個人,應該有意識地避免成為“加害者”,對“真相”有起碼的辨別能力,對“是非”有應有的潔癖。
無論如何,疫情風險應該被充分認知和應對,但對於伴生的、並且由我們自己所製造的對他人的傷害,同樣不能視而不見——其指向的對人心、對道德體系的“污染”,帶來的破壞力可能不亞於病毒。
當然,由確診病例信息所引發的對個人信息的過度解讀和“深扒”,或也應該引發思考:在疫情防控已經過了最複雜的時期後,病例通報的個人信息部分應該公佈到什麼程度,如何儘量避免引發對個人隱私的“次生災害”?(朱昌俊)
[ 責編:王營]
閲讀剩餘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