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史講史開新局 為戰育人添動力——國防科技大學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紀事

   前不久,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學員聆聽了一堂特別的黨課,沈廷亮、範翼濤和程振忠3位校友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戍邊衞國的故事。這是該校發揮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學員從身邊人學起,從身邊事做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一項舉措。

   本學期伊始,國防科技大學第一時間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對學校黨史學習教育作出部署,他們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上下功夫,凝聚起建設一流高等教育院校的磅礴之力。

  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

   “38歲的李大釗、36歲的瞿秋白、33歲的澎湃、25歲的王爾琢、22歲的尋淮洲……他們為了心中的理想,甘灑熱血寫春秋。”初夏時節,在火箭軍某一線作戰旅,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博士宣講團”應邀為該旅官兵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黨史學習教育課。宣講團博士黃洋的激情宣講贏得官兵的熱烈掌聲。

   既當“老師”,又做“學生”。火箭軍某旅發射一營是火箭軍十大礪劍先鋒營、二等功營,曾多次出色完成急難險重任務。宣講團博士顧孔靜參觀該營榮譽室後,激動地説:“這裏的一面面錦旗、一塊塊獎牌,都讓我深感震撼,其背後的故事為我進行理論宣講增添了鮮活素材。”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碩士博士宣講團”充分發揮青年碩士博士思維活躍、勇於創新等優勢,走進學校本科生學員隊、駐地高校和基層部隊,已開展宣講10餘場。

   從依託校園軍事文化環境開展紅色故事會到開展“黨史故事微分享”,從採取“師生混搭”“自主出題”等方式舉辦黨史知識競賽到採用啓發式、研討式、案例式教學將黨史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從踏訪家鄉紅色遺蹟到藉助移動網絡打造黨史“雲”課堂,從組織“矢志強軍”主題體能比武到舉辦“紅心永向黨”合唱音樂會……多種形式同時進行,多元課堂相互契合,國防科技大學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

  增加黨史學習教育的科技含量

   走進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抗美援朝戰爭覆盤”專題黨課現場——

   大屏幕上,“鐵原阻擊戰”正徐徐展開,鐵原附近的三維地圖一覽無餘,各種地形地貌和地理信息清晰可見;隨着講解的深入,視角從平視切換為俯視,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戰場態勢一目瞭然;再點擊一個按鈕,代表我軍進攻路線的紅色箭頭,猛虎下山般從多個方向直撲敵軍,經過13次紅色箭頭往返,一陣爆炸特效之後,敵軍倉皇而逃。

   這是學校科研人員運用自主研發的HiGIS高性能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的虛擬數字戰場,利用系統的高分辨率二/三維數字地圖、高性能空間分析、戰場態勢標繪與顯示等功能,輔以現場講解,將一個個經典戰例進行全景式還原,讓黨史學習教育變得“可看可聽可感”。“科技手段的加入讓人有親臨‘戰場’之感,抗美援朝精神將激勵我們科研攻關,多出一流成果。”電子科學學院副研究員黃仰博説。

   在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VR黨課”上,科研團隊充分利用虛擬仿真、3D動畫、VR眼鏡等技術和裝備,讓官兵全方位置身於戰爭場景,體驗跟隨紅軍完成“飛奪瀘定橋”的模擬作戰過程。

  任務在哪裏,教育課堂就設在哪裏

   “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只有‘槍桿子’裏才能出政權……”在學校三號院區射擊靶場的輕武器操作課上,軍事基礎教育學院射擊教員黃昉向2018級本科學員現地講授黨史故事,學員們聽得格外認真。

   任務在哪裏,教育課堂就設在哪裏。不久前,2020級軍人本科學員進行了一次野外駐訓。“為了搶奪瀘定橋,紅軍一晝夜奔襲120公里,餓了,就嚼口生米;渴了,就捧把雨水喝。同志們,跟他們比起來,咱們50公里的強行軍算不了什麼!大夥兒有沒有信心?”“有!有!有!”一次行軍前,某學員隊教導員何陳洋結合黨史故事開展動員,有效激發了學員的戰鬥精神。最終,他們沒有一人中途掉隊,鬥志昂揚地完成了訓練任務。

   用好教育載體,選對教育方式,黨史教育就能與訓練任務同頻共振。演訓場上,拉練途中,“半截皮帶”“半條被子”“一根燈芯”等黨史軍史故事如同涓涓細流,滋潤着學員心田,也迸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報記者 劉小兵 本報通訊員 張照星 方姝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8 字。

轉載請註明: 學史講史開新局 為戰育人添動力——國防科技大學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紀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