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22日説,仍希望按計劃於本月31日前結束美國在阿軍事任務。不過,眼下還有數萬人滯留喀布爾機場等待撤離,美軍駐留時間可能延長。
過去7天至少20人在喀布爾機場內外死亡
塔利班人員進入並控制喀布爾以來,許多試圖逃離的阿富汗人湧向喀布爾機場,導致機場周邊嚴重混亂。據路透社22日報道,過去7天,至少20人試圖撤離時在喀布爾機場內外死亡。英國國防部22日在聲明中説,目前已有7名阿富汗平民在喀布爾機場混亂中喪生。
德國軍方23日説,阿富汗安全部隊當天早晨在首都喀布爾國際機場北門附近與不明身份武裝人員交火,安全部隊一人死亡、三人受傷。德國、美國部隊捲入這起衝突,無人受傷。
拜登説,美方正加速撤離在阿美國公民和阿富汗人,軍方官員正在討論空中撤人是否可能延長到本月31日撤軍最後期限到來後。
“我們希望不必延長,但在討論中。”拜登説。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做客有線電視新聞網《國情諮文》節目時説,過去24小時內,美國軍用運輸機從喀布爾機場撤離大約3900人,仍遠少於美軍此前承諾的單日撤離5000至9000人。
按照拜登的説法,自14日以來,美方已從喀布爾撤離大約2.8萬人。其中大約1.1萬人上週末在36小時內撤離。這一數據包括非軍用航班所撤離人數。
美國政府上週説,多達1.5萬美國人和5萬至6萬曾為美方服務的阿富汗人及其親屬需要撤離。
眼下喀布爾機場人滿為患,美軍難以應對。五角大樓22日宣佈,將動用民用航空預備隊,協助軍方撤人。
拜登補充説,美方已與阿富汗塔利班方面多次商談,就擴大機場周邊“安全區域”範圍一事取得塔利班方面配合。
拜登認為痛苦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美國倉促撤軍,喀布爾機場陷入混亂。可拜登認為,要撤離這麼多人,痛苦和損失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塔利班方面指認喀布爾機場混亂局面由美國造成。塔利班代表阿米爾·汗·穆塔吉説,美國實力強大、設施完備,卻無法使喀布爾機場恢復秩序。
按照拜登的説法,從喀布爾機場撤出的阿富汗人不會被直接送到美國,而需在第三方國家完成預先篩選。這一做法引發不少共和黨人批評。
美國前駐阿大使瑞安·克羅克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面向全國》電視節目採訪時説,撤軍是“災難性的”決定,已經引發“全球危機”。
美聯社分析,美軍撤出的阿富汗人抵達其他國家後如何安置,成為難題。包括卡塔爾、巴林和德國在內,一些臨時中轉國接收撤離人員數量已接近上限。
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在美國廣播公司《本週訪談》欄目中説,隨着原定撤離任務結束日期臨近,他將建議考慮推遲撤軍。
歐洲聯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説:“他們想從現在到月底撤出6萬人。這算起來不可能。”他指認美方在喀布爾機場的安保措施過於嚴格,阻礙曾為歐洲人工作的阿富汗人進入機場。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説,將在定於24日召開的七國集團領導人線上會議中,促使拜登延長美軍從阿富汗撤軍的最後期限。
美國將動用民航協助軍方撤人
美國五角大樓22日宣佈,將動用民用航空預備隊,協助軍方從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撤出美國公民和阿富汗人。
五角大樓在美國媒體披露美國政府可能罕見動用民用航空預備隊後發佈消息確認。五角大樓發言人約翰·柯比在記者會上説,初期將投入18架民航飛機,分別屬於6家航空運營商,包括美國航空公司、達美航空公司、聯合航空公司。
這些飛機不會前往喀布爾國際機場,而將在阿富汗以外地區運送撤出的人員。
美國政府説,多至1.5萬美國人和5萬至6萬曾為美方服務的阿富汗人及其親屬需要撤離,從本月15日塔利班進入喀布爾至21日,美軍從喀布爾撤離大約1.7萬人,其中2500人是美國公民。
美國民用航空預備隊制度設立於上世紀50年代,目的是在國防危機情況下藉助民航飛機提高軍方空運能力。民營企業以自願方式加入,作為回報,參與者可優先為軍方運送貨物和人員。據路透社報道,這是美國繼上世紀海灣戰爭和本世紀初伊拉克戰爭以來第三次動用民用航空預備隊。
美國媒體報道,參加撤離行動的民航飛機將從位於卡塔爾、巴林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軍基地把撤離人員運往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其中許多阿富汗人將最終前往美國。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説,13個國家已經同意“至少臨時”接收美軍撤出的阿富汗人,另有12個國家同意充當中轉國。
美軍已經投入超過150架軍用運輸機用於這次大規模撤離行動,除C-17型運輸機外,還增加了美軍現役最大的C-5型戰略運輸機,以及改裝後用於運輸人員的KC-10型空中加油機。
塔利班方面説,喀布爾機場混亂局面由美國造成。路透社22日援引一些目擊者的話報道,塔利班人員已經開始在機場外維持秩序。一名塔利班發言人告訴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塔利班與美軍在喀布爾機場建立“工作關係”,塔利班人員把守機場外檢查站,“雙方保持溝通”。他表示,塔利班已經宣佈大赦,阿富汗人無需恐慌和試圖逃離。那名北約官員説:“我方部隊與喀布爾機場外圍嚴格保持距離,防止與塔利班發生任何衝突。”
據新華社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