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讓全世界感受到彼此相互依存,加之國際社會在COP26上提出的氣候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從未如此深入人心”,歐洲“現代外交”網站日前刊發的一篇評論文章表示,在呼籲集體責任和團結的當下,新冠疫苗分配表現出嚴重的不平等,這也使得人們開始質疑與反思現有的、以經合組織為代表的西方發展援助思路。相比之下,中國的發展援助模式正在展示出若干優勢。
文章總結了西方國家在發展援助領域的三種主要範式:一是以人權為基礎的發展範式,通過援助及經濟發展增加社會流動性,促進受援國的民主與人權。二是以治理能力為導向的發展範式,提升受援國決策、問責、領導力等治理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以精英為驅動的發展範式。支持受援國不同派系的政治精英,推動彼此競爭與和解,促進國家整體發展。
“這些發展範式對應着一些主要理論,如現代化、依賴、世界體系和全球化,但它們均只是展示了西方社會對發展的看法。(西方國家的)對外援助政策假定發展符合上述理論,卻並不意味着它適合世界上所有的文化或地區。”文章認為,開展援助需要認識到發展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
作者弗朗索瓦-澤維爾·波洛對比了發展援助領域的“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他認為,“中國模式”有着若干獨特優勢:一是在發展目標上,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等長期合作項目,深化與受援國的投資貿易聯繫,以潛移默化方式對受援國施加影響;二是在發展定位上,將受援國視為平等夥伴而非盟友,堅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受援國內政;三是在合作形式上,突出雙向合作而非單向援助,在矛盾多發、局勢動盪地區注重發揮私營部門的基礎性作用。
文章認為,經合組織等西方國家將援助視為“富國對窮國的施捨”,通過援助推廣西方價值觀。有損受援國主權和發展主動性,且過分關注問題和短板,忽視優勢及潛力。與此同時,世界秩序正在發生轉變,發展援助恰是應對全球格局演變的有效方式。考慮到前“宗主國”與前“殖民地”國家之間存有天然紐帶,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可圍繞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進行合作,以此彌合分歧,緩解紛爭。
文章同時對西方發展援助提出若干建議,如尊重援助國自主選擇發展方式的權利;重視解決受援國內關於援助的意見分歧,但應避免捲入矛盾;把經濟利益考量放在更突出位置,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使用交易分析來看待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和後殖民待遇,緩解意圖不對稱造成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