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奶茶。對現在很多年輕人來説,一杯奶茶解決不了的煩惱,兩杯奶茶應該就能化解。寧波80歲的施大爺近日卻因為趕時髦喝了人生中的第一杯奶茶被送寧波市第一醫院急診室,差點住進ICU。
大爺呼之不應, 意識不清12個小時
“醫生,你快看看,他情況不對啊,雙眼上翻,叫他名字也沒反應。”家屬説,老人平時神智清爽,人也健朗,但這天早上好像突然變遲鈍了。喊他名字,要麼沒反應,要麼很久再應答,而且兩隻眼睛經常往上翻,毫無神采。算算時間,大概有12個小時了。
急診醫生通過測量血壓、急診心電圖及心超基本排除了心源性原因,頭顱CT檢查也暫時排除腦出血,測隨機血糖時卻發現測不出。
胸部CT提示患者存在兩側肺部感染,腹部CT提示胰尾與降結腸間軟組織影,炎性滲出可能,這很可能是胰腺炎的影像學表現,後續血尿澱粉酶進一步的檢測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
急診生化結果也出來了,提示患者發生了急性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進一步引起了嚴重的內環境紊亂,同時伴發了肺部感染以及嚴重的低鉀血癥。
施大爺住院後的一張檢測單,可以反映當時病情。
“學醫的人都知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急性胰腺炎是內科兩大重病,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患者還伴有嚴重的低鉀血癥,隨時有呼吸停止及發生室顫的風險。現在,這‘三座大山’同時壓在一個80歲老大爺身上,可想而知情況有多重。”該院第一醫院內分泌科李學毓醫生介紹。
經過多科室醫生的緊急治療,施大爺終於轉危為安,意識逐漸清醒,避免了住進ICU(重症監護室)。
前幾天趕時髦喝了杯奶茶
一開始,家屬表示施大爺沒有糖尿病。但後續檢查數據提示,施大爺的糖化血紅蛋白數值為11.1%。
李學毓説:“一般情況下,糖化血紅蛋白數值超過6.5%就要考慮糖尿病了。我們後來發現,2021年夏天的一次體檢中,大爺的糖化血紅蛋白數值為9%。但是他沒有重視,沒有就醫用藥,也沒有控制飲食。”
是什麼導致這次大爺這次出現了急性併發症呢?
醫生通過進一步向家屬仔細詢問後瞭解到,發病前幾天,施大爺獨自坐公交車來市區,追隨年輕人的“時髦”,買了人生中的第一杯奶茶 。當時覺得味道很不錯,一飲而盡。
喝下這杯奶茶的當晚及第二天,施大爺並沒有不適。第3天凌晨開始,突然出現了腹痛,症狀逐漸加重。到當天早晨,開始出現了意識不清。
“這杯奶茶,相當於導火線,提前引爆了老人的病情,還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李學毓説,老人長時間處於高血糖狀態下,喝下這杯高糖高脂肪的奶茶,直接誘發了急性胰腺炎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小小一杯奶茶的威力真有這麼大嗎?
李學毓引用了一組之前收藏的數據:市面上的奶茶中“奶”主要為植脂末,每300毫升就有0.5-2.7g的反式脂肪酸。奶茶中糖分超標更是常事。上海消保委曾對各大“網紅”奶茶店進行過測評,一杯正常甜度的奶茶,平均含糖量為每杯34g,含糖量最高一杯相當於有14塊方糖。 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喝奶茶喝出糖尿病的年輕人真不少
李學毓説,她和同事在門診中接診的長期喝奶茶或者甜飲料的新發糖尿病患者其實不在少數。
“20歲出頭的年輕人就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非常可惜。他們往往有一些共同特點——喜歡喝甜飲料 ,這類病患中,每天一杯奶茶的不在少數 。而且,往往都屬於超重甚至肥胖體型。”據介紹,這些肥胖患者往往存在嚴重的胰島素抵抗,屬於2型糖尿病高危人羣。
醫生點奶茶:三分糖,不要奶蓋
醫生們自己平時愛喝奶茶嗎?
“所學的專業和平時對病患的接觸,會讓我們自動地離奶茶遠一些,會用一般的茶水來代替奶茶。”李學毓説,她喝奶茶會注意三件事:一是儘量不喝;二是叮囑店家只放三分糖;三是不喝流行的奶蓋茶。
她解釋:“很多人覺得奶茶口感不甜膩,就以為含糖量不高,這往往是一種錯覺。比如,奶茶中有水果成分的話,水果的酸味會掩蓋奶茶的甜味,即便喝起來很爽口,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攝入了大量糖分。而奶蓋主要成分是動物奶油或植物奶油,無論哪種都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還是少喝為妙。”
口乾多飲,忍不住想吃甜的要注意
“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患了糖尿病 ,自己也沒有覺察。”李學毓建議,市民要做到定期體檢,如果發現血糖等數值有異常,要及時診治,以免病情拖延、加重。
另外,她也提醒市民朋友如果出現以下症狀一定要引起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耐不住的口乾,變得特別喜歡喝水尤其喜歡甜飲料;開始頻繁小便;短時間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視物模糊;手腳麻木。“如果有以上症狀中的幾條或全部,很可能已經出現糖尿病了, 一定要高度重視,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釀成大禍。”
來源:寧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