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對疫苗未全程接種者賦“藍碼”?科學防疫無需再加色加碼

技術應該是向善的,我們用它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近日,廣東省有人大代表提了個建議:“對未履行疫情防控個人責任如核酸應檢未檢人員、疫苗未全程接種人員的健康碼賦予藍碼管理”。這個建議被廣東省衞生健康委拒絕了,網民紛紛點贊。

評論丨對疫苗未全程接種者賦“藍碼”?科學防疫無需再加色加碼

廣東衞健委的回覆相當細緻周到,針對疫苗未全程接種的情況,從國家政策的不支持,人民羣眾的不接受,再談到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低、錯誤率高,條分縷析逐一論證。而對核酸檢測中應檢未檢的情況,回覆中也把什麼樣的風險對應什麼樣的管理,由誰來管理,講得清清楚楚。道理説透,讓人心服口服。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一再強調健康碼的使用必須規範,地方上不能“一刀切”,也無權層層加碼,6月底,向全社會通報了違反“九不準”的幾個典型案例,直接點名了四個城市存在過度防疫、一刀切等情況。所以,廣東衞健委拒絕的理由第一條就是國家政策不支持。

其實,有沒有全程接種疫苗,健康碼上是有顯示的,也就是説,在必須出示相關信息的時候可以查詢。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建議用藍色加以區分呢?不排除兩個原因,一是通過健康碼變色造成緊張感,達到心理震懾的作用;二是方便實行各種限制手段。

新冠病毒疫苗的確是防控疫情輸入和傳播擴散的重要手段,也可降低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發生率。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和新冠病毒肺炎“乙類甲管”的相關要求,適齡無禁忌人羣應該做到應接盡接,但“知情、同意、自願”是必須堅持的三個原則。任何以某種限制措施為要挾的做法,都是不合法的。之前有些地方試圖以不接種不準進入公共場所等手段提升接種率,這類出格的做法,均被國家衞健委叫停。

接不接種疫苗,除了自願外,也存在客觀上不適宜接種,或是暫時不方便接種的情況,箇中原因複雜多樣。面對社會治理難題,有些管理者會忍不住化繁就簡、畢其功於一役的權力衝動。在有些人眼裏,健康碼是個好東西,輸入某個條件,就能精準地把人羣區隔開,再配合上各種限制措施,看誰還敢造次?但是,簡單粗暴的治理方式一定會遭遇公眾的反感,明明需要抽絲剝繭,偏偏迷信快刀斬亂麻,最後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技術應該是向善的,我們用它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就像健康碼上的陽性感染記錄,當它成為就業歧視的依據時,就需要在利弊之間做出權衡。在輿論的呼籲下,已經縮短了顯示感染記錄的時間範圍,等於是技術上的釜底抽薪。與之相比,建議給沒有全程接種疫苗的人賦藍碼,呼籲的方向完全相反,等於是給一部分人羣的臉上蓋章,給歧視、限制提供可能。

其實,目前的健康碼已經有綠、黃、紅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已經很清晰地對應了不同層級的風險,涵蓋了各種可能性。從實踐來看,它的應用在全國上下精準防疫、科學防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在沒有必要再在紅綠黃三色的基礎上再加色加碼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馬青

編輯 尹曙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6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丨對疫苗未全程接種者賦“藍碼”?科學防疫無需再加色加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