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社評:伯恩斯越界了,中國人不會慣着這類言行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綜合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到中國就任6個月來,存在感一直不是很強,但近日借佩洛西竄台事件刷了一波“負”流量。他上週五在接受CNN採訪時,指責中國“反應過度”,稱“這是北京製造的危機”,他還説,“北京的政府有責任説服世界其他地方,中國未來將和平行事”。

不少美國媒體在報道時有意加重了語氣,標題突出美國駐華大使讓中國“必須”表明其並非台海的“不穩定因素”,使得伯恩斯的這番表態顯得更加刺眼、傲慢,與他作為高級外交官的身份極不相符。

自佩洛西竄台以來,美國政府喋喋不休地向外界釋放虛假信息,企圖把造成台海局勢動盪的責任甩到中國頭上,先是説佩洛西竄台是她“個人決定”,美國國會是“獨立部門”;後來又反指中方升級局勢,“破壞”台海現狀。伯恩斯這次説了不少話,但並沒有任何新意,翻來覆去仍然是華盛頓在佩洛西竄台事件上的那一套詭辯術的陳詞濫調,以及倒打一耙的霸權邏輯。

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和態度已經再明確不過,佩洛西竄台的前因後果一清二楚,是非曲直一目瞭然,國際社會絕大多數人都看得明明白白。國會是美國憲法規定的美國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佩洛西作為議長,其行為代表的就是美國。佩洛西竄台,嚴重地違背了美台之間不得發生官方關係的承諾,也就嚴重破壞了台海的現狀。華盛頓的挑釁性行為在先,而且接連不斷。無論如何,都應該是美國“必須”向中方以及世界其他地方表明,自己不是台海和平與穩定的威脅。

伯恩斯被普遍認為是有着豐富經驗的學者型外交官,他是在美國駐華大使此前空缺了一年零五個月、中美關係處於他自己所説的“1972年以來最低谷”時出任這一職位的,可以説是“受命於危難之際”。但從他過去6個月的總體表現,特別是這次電視採訪來看,他對中美關係和大國政治沒有展示出比華盛頓其他一些政客更深入或更高明的思考,也沒有在促進華盛頓對華理性決策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不得不説,這是令人十分失望的。上任半年來,伯恩斯對中國內政的説三道四,遠多於他對中美關係的建設性闡釋;他遠程參加美國各種會議對中國問題高談闊論,遠多於他為恢復中美關係採取的主動作為;他忙於跟盟國駐華機構商談如何共同對付中國,也遠多於跟中國各方面人士的友好接觸。伯恩斯的情況説明,華盛頓已經成為一個大染缸,真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的人越來越少了,對華理性正遭到越來越嚴重的腐蝕,對華展示強硬成為伯恩斯們最沒有風險同時也是最廉價的選擇。

就在伯恩斯接受採訪的同一天,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接受了CNN的專訪,這位99歲高齡的老人再次批評佩洛西竄台舉動“不明智”,指出美中之間的緊張態勢可能會演變成“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將遠比第一次世界大戰還糟糕,因此“探討可能導致失控的問題”是兩國外交界的責任。但問題是,這種戰略理性和睿智,始終沒有得到華盛頓決策者的足夠重視,且在美國還面臨後繼無人的囧境。由於美國是擁有巨大破壞性力量的國家,它這種狀態對美國自己、對中國,乃至對整個世界都是異常危險的。

這種情況下,處理中美關係更應堅持底線思維。不知道伯恩斯們有沒有意識到,他們的一些言行已經嚴重越界了。互不干涉內政是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駐外大使更要恪守這條底線。在台灣問題之外,伯恩斯還數次在公開場合對涉疆、涉港等其他中國內政指手畫腳,駐華大使都如此“任性”,華盛頓對中國內政的干涉衝動有多麼強烈可想而知。在這裏要特別對華盛頓説一句,中國人是不會慣着你們的這種越界行為的,別到時候又説中國“反應過度”。

有觀點認為,當前的大背景下,伯恩斯的空間是有限的,角色也是尷尬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實情,但有限不等於沒有。事實上,在今天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美國駐華大使的能動作為和特殊意義不應被低估。在中美關係中拆橋的太多了,搭橋的太少了,如果連駐華大使也來拆橋的話,那形勢只會越來越糟糕。這方面,或許可以參考一下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對自己角色的定義:是橋樑也是傾聽者,更是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