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行遊|李炎:單橋幻影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綜合

文/李炎

單橋位於河北獻縣境內。明清時期,從中原進入北京,均要從上面經過。

剛從畫冊上看到單橋橋面時,我在心裏嘀咕:“這是不是人為的哦?糊弄遊客的匠心之作?”這也難怪,現今為了招攬遊客,騙人的招數太多了。

當我逐漸走近單橋時,也許是因為對它太上心的緣故吧,心裏不免有些許顫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斜斜的不對稱的橋身,以及南高北低的橋孔,我又一次在心裏嘀咕:“這難道是真的嗎?連為了穩固而基本對稱的原理都沒有的石橋,真能留存500多年嗎?”

講解員説,這是古人的匠心,古人的智慧。為了防止滹沱河在洪水氾濫時對橋體造成毀損,特意設計成不對稱橋身。講解員大體講了防止洪水沖刷對橋體毀損的不對稱橋身原理,但我沒有記住;我只知道能在滹沱河上屹立了500多年的橋體,就足以證明這不對稱的設計是合理的,是足夠科學的。我不由得又一次對古人肅然起敬。

走上橋面,我的心絃又一次繃緊,那凹凸不齊的石韻是絕對不可能人為複製的啊!橋面由不同的石料鋪鑲而成,不同的石質硬度又各不相同,幾百年來,數以萬計的腳步從它上面踩過,噠噠噠的馬蹄從它上面踏過,由於長時間不停地摩擦,所以橋面上形成了較大的凹凸狀。特別是那些參差不齊渾圓的石面,那些縱橫交錯又深陷的縷縷凹痕,那些形狀各異又光滑無比的石塊,足以震撼着每個遊客的心。

橋面上,一對深深的轍痕縱貫而過,那是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馬車輪碾壓留下的痕跡。由於前車留下了凹痕,後來的馬車只能沿着凹痕行走;因為馬車輪無法偏離凹痕,於是一輛一輛的馬車從那兩條窄窄的車轍裏壓過,碾壓的痕跡就越來越深。

橋兩邊的石欄杆已經有些風化,但上面雕刻的字跡還是依稀可辨,矗立在欄杆上的各種動物塑像造型各異。講解員説:“只要你認真細看,它們都在對着你微笑呢!”果然,我細細一瞅,每隻獅子都含着淺淺的笑意,每隻猴兒都笑得那麼頑皮,若不用心是看不出來的。它們似乎在和我打招呼,而它們的笑意又各不相同,各有深意。我想,這是不是古人特意留下的問候語呢?答案是肯定的。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對我們關懷備至啊!

在橋上流連,在欄杆上駐目;我不禁在心裏問自己:“當年李自成從單橋經過進入北京時,他想沒有想過,幾十天后他將無可奈何地從橋上敗退?當年陳圓圓坐着香車從橋上經過時,她知不知道,因為她的俏麗而讓一代江山易主?暴虐的牛金星從橋面打馬經過時,他知不知道,他的驕橫跋扈是那麼的短暫?”

答案是模糊的,他們也許猜到,也許沒有估計到。不管他們猜沒猜到,不管他們是否估計到,單橋,這座瀰漫着撲朔迷離幻影而又實實在在的橋體,已經為那個時代劃上了令人歎服的句號。

【作者簡介】

李炎,本名李炳榮,四川省作協會員。在《中國校園文學》《春風》《詩人》《芒種》《青年作家》《星星》《瀘州作家》等省市級刊物發表詩文數百件。出版小小説集《磨礪》、詩集《屐痕縷縷》。

【“浣花溪”文學欄目徵稿啓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遊記)、小小説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徵稿範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字,標題註明“散文”或“遊記”或“小小説”。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户名、開户行及網點準確信息(不能錯一個字、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