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伊拉克人有多富裕?看後讓人羨慕,很多國家做不到!
七八十年代的伊拉克人有多富裕?看後讓人羨慕,很多國家做不到!原創
史點
昨天
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戰前的兩個國家百姓富足,收入水平位於世界中上等水平。戰爭結束後,兩個國家滿目瘡痍,經濟凋敝,民生窮困。
特別是伊拉克,在戰場戰爭中的損失明顯更大一些。3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不但消耗一空,還欠了700多億美元外債。經濟實力比戰前的1979年差了1000億美元。回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伊拉克人的生活,更能體會到和平的寶貴。
伊拉克是古巴比倫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20世紀初期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區”,1932年完全獲得獨立,建立起了費薩爾王朝。1958年伊拉克軍隊推翻王室統治,宣佈建伊拉克為共和國。十年後,復興黨控制了伊拉克政府,貝克爾將軍成為新總統。1979年貝克爾因病辭職,薩達姆成為總統,伊拉克進入了薩達姆統治時代。
眾所知,海灣地區國家的經濟支柱主要是依靠石油帶動起來的。上世紀70年代整個阿拉伯石油國家發起了一場石油國有化運動,對外減少出口,並對發達國家實行禁運。石油價格從3美元一桶漲到13美元一桶。伊拉克得益於石油漲價而收入暴漲。石油價格每桶增加一美元,能給伊拉克多帶來十億美元的收入。而伊拉克又是一個產油大國,在兩伊戰爭前,每天出口石油320萬桶,年收入約270億美元。正是憑藉豐厚的石油收入,伊拉克開始了一個工業急速現代化的過程。
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拔地而起,每年都要竣工一大批公路、高樓。底格里斯河兩岸高樓林立,大橋上車來車往。首都巴格達的大街上的小汽車更是川流不息,既有國外豪車,也有中高檔次的普通汽車。公共汽車已流行雙層大巴,坐在頂層,可遍覽市區美景。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這一年,伊拉克GDP超過530億美元,按當時伊拉克人口1400萬左右計算,人均GDP達3800美元。對比一下剛剛打開國門的我國,人均GDP不過205美元,伊拉克的國民收入水平是中國的18倍之多。
戰爭爆發前的伊拉克人生活水平早已邁入國人嚮往的小康時代。巴格達的商店裏擺滿了從歐美、日本進口的電視劇、電冰箱、照相機、錄音機等家電產品。這些物件普通的工薪階層也能買得起。
當時一個伊拉克中產家庭的標配是一對夫妻,四個孩子,一套住房外加一輛汽車。加上油價便宜,每到週末假期,伊拉克人開着汽車去鄰國科威特、沙特出遊,還有不少人去國外旅遊。全民享受免費醫療,大、中、小學和幼兒園全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衣食方面也反映着伊拉克人的高水準生活。伊拉克人的主食是麪包,市場上肉類供應豐富,雞肉、雞蛋、魚則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見食物。在伊拉克首都大街上,很難看到乞丐,人們着裝整潔,步調自信從容,咖啡館裏坐滿了西裝革履者。大學裏女生的穿着也非常前衞,阿拉伯世界就流傳着這樣一句順口溜:編書在開羅,印書在黎巴嫩,而讀書在巴格達。
那時的伊拉克,有采不完的石油,鉅額的外匯收入,充足的人口、豐厚的文化底藴、一流的教育水平,很有希望成為海灣地區的領頭羊。然而1980年末到來的兩伊戰爭打破了伊拉克人的平靜生活。
戰爭結束時,伊拉克人除了積攢下號稱世界第四的軍事力量,其他一地雞毛。三年後到來的海灣戰爭,更使得伊拉克陷入了無底深淵,整個國家經濟瀕臨崩潰。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薩達姆政權倒台,伊拉克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代。2018年伊拉克石油出口達到破紀錄的910億美元,全年GDP超過2250億美元,人均GDP達6000美元。而當年的科威特、阿聯酋、沙特等國,早已一騎絕塵,進入世界富裕國家收入行列。
不要説同上述幾個國家比,即便是同自己的七十八年代比較,仍相去甚遠!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