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城市羣將是未來5~10年中國發展最大的“結構性潛能”|“城”勢而上特別策劃
2021年全國“兩會”即將拉開帷幕,都市圈、城市羣的發展成為眾多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
此前公佈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被悉數寫入,同時提出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羣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紅星新聞、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報四大主流媒體強強聯手,共同推出“‘城’勢而上——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特別策劃,以一組深度觀察和一場線上論壇,為城市羣未來發展之路貢獻亮和光。
作為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長期對中國的都市圈、城市羣發展進行着深入觀察和研究。他提出,都市圈、城市羣發展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風口”,也是未來5~10年中國發展最大的“結構性潛能”。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都市圈和城市羣發展?未來發展機遇和路徑是怎樣的?與歐美等世界級城市羣相比,中國的都市圈、城市羣發展有哪些後發優勢?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劉世錦就上述問題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劉世錦
都市圈、城市羣將成為
中國未來5~10年發展的最大“結構性潛能”
2020年,中國和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影響。劉世錦看來,中國經濟依然藴含巨大的發展潛力,其中都市圈和城市羣發展的總體速度很快。
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市化是相互推動的兩條主線,其中最近幾年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最明顯的現象,就是都市圈、城市羣在加快發展。
劉世錦解釋,過去的人口流動主要是由農村進入城市,但最近幾年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其實已不多了,大部分是由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表現在人口向都市圈、城市羣聚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人口及生產資料集聚在一起,整個生產率提升了。通俗來講,這些地方就業創業機會多,能賺到錢。”
據此,劉世錦提出,都市圈、城市羣發展將成為中國未來五到十年發展的最大“結構性潛能”,應該以“1+3+2”的框架釋放結構性潛能。
劉世錦介紹,其中“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羣的發展為龍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3”是指補齊實體經濟循環中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羣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三大短板;“2”是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全方位地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
劉世錦提出,核心城市周邊有很多小鎮,這個小鎮現在可以用軌道交通把它們連接起來。另外每個小鎮其實太需要蓋房子搞建築,有一些製造業會轉移出去,本身還要建工廠,這就會有大量的基建房地產投資,空間也就出來了。
“我們要注重綠色發展,現在我們整個理念目標機制都不一樣了,最近碳中和目標提出以後,要怎麼實現這個目標呢?實際上,整個包括城市化的這一套目標,和我們用的技術、我們投資的理念,都要發生很大的變化,都得朝綠色這個方面來靠。”劉世錦認為,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就在都市圈城市羣發展的過程中,其實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不論是老基建還是新基建,至少在十四五期間,你投到都市圈城市羣這個範圍之內,投資就是失誤的概率是最低的。或者反過來説,成功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
劉世錦指出,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是歐美等都市圈、城市羣在形成過程中不具備的條件,也成為我國都市圈、城市羣建設發展中的後發優勢。
“我們現在有許多新的增長動能,比如互聯網數字經濟的發展到一定程度,高鐵網絡的快速建設,加上注重綠色發展,這些元素放到都市圈、城市羣發展過程中,和國外都市圈、城市羣的發展就會產生很大的區別。”劉世錦如是説。
都市圈、城市羣發展
背後是各地營商環境和發展環境的比拼
與此同時,劉世錦注意到,雖然國內都市圈、城市羣發展總體較快,但不同地域的都市圈、城市羣,存在相互競爭,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他以人口的流動對於都市圈、城市羣的影響舉例。“最近幾年人口淨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其都市圈、城市羣發展速度相對就比較快。”究其原因,劉世錦認為,都市圈、城市羣之間的競爭,背後實際是各地方政府通過政策導向,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發展環境的比拼。“如何能夠推出一些有利於人口聚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特別是推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持續的提升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這是給地方政府提出的很直接的挑戰。”
劉世錦認為,各地方政府在發展各自的都市圈、城市羣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規劃,另外一方面要關注市場的變化。
“都市圈、城市羣的發展是動態的,哪些城市吸引的人更多,發展潛力更大,不是事先能夠確定的,因此各級政府制定的政策要不斷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
可借鑑負面清單模式
助力都市圈、城市羣的發展
近年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曾多次印發文件,要求放開、放寬城市落户限制。對此,劉世錦表示,現代都市圈和城市羣的發展,最重要一個條件是生產要素要自由流動,包括人的自由流動。
劉世錦建議,未來都市圈、城市羣的發展對落户等限制,可以借鑑“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即過去規定什麼人可以進城,現在反過來,變成什麼人不能進城,或者哪種類型城市仍需限制人口流入。
劉世錦還注意到,在城市化人口流動過程中,過去關注比較多的是農民進城,而隨着都市圈、城市羣的發展,城裏人下鄉這個需求也在日益增長,但是城裏人去農村遇到的阻力似乎不比農民進城要小。
“期待形成一種生產要素是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優化組合的格局,這個説起來比較簡單,其實做起來難度是很大的。”劉世錦坦言,發展都市圈、城市羣過程中,政府需要認真關注和解決類似上述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好了,下一步都市圈和城市羣就會有更大的發展潛能。”
特別提示:
3月7日上午,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將在《城“勢”而上——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線上論壇發表主題為《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都市圈和城市羣的發展》的主題演講。論壇將全程在紅星新聞、澎湃新聞、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客户端同步在線播出;同時,還可以登錄騰訊新聞客户端及微博搜索“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收看論壇。敬請關注!
紅星新聞記者 張炎良 趙倩 北京報道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