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姥姥的家是別人家”,孩子的天真問題,引起媽媽深思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一直流傳在各種婚嫁場合中,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家裏的女兒出嫁以後,就變成了別人家的閨女,不會再幫助孃家的父母了。

在古時,嫁女兒真的就像是和女兒斷絕了關係一樣,那時候女性講究“嫁夫從夫,夫死從子”,一輩子都沒有過自己的主見,到了如今現狀會有變化嗎?

“媽媽,為什麼姥姥家不是家?”孩子的天真問題,讓媽媽深思

肖莉寶寶8歲了,正是喜歡問“十萬個為什麼”的年紀,經常問得肖莉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是不回答又怕打擊孩子積極性,所以每次肖莉都特別怕孩子張嘴問自己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

“為什麼姥姥的家是別人家”,孩子的天真問題,引起媽媽深思

節假日,肖莉帶着兒子回孃家,孩子很喜歡外公外婆,祖孫玩得很開心,等到要走的時候,外婆抱着依依不捨的外孫:“唉呀,行了,回家去吧,奶奶是不是在家等你呢?”

“我不想走嘛,我想多玩一會。”肖莉就想拉着孩子回家,但是孩子後面的話讓她僵住了,“媽媽,奶奶家是家,這裏也是家,我想在這個家多住幾天。”

外婆笑了:“你這傻孩子,外婆這裏雖然是家,但是不是你的家呀。”孩子就問媽媽:“為什麼外婆家不是我家,是別人家?這不是媽媽之前的家嗎?”肖莉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好像現在確實是把自己和丈夫家綁成一體的了。

“為什麼姥姥的家是別人家”,孩子的天真問題,引起媽媽深思

肖莉想想突然發現每次回家,爸媽都像招待客人一樣招待自己,好像真的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自己這碗水潑出去以後,回家了就真的像客人拜訪一樣,感覺特別生分。

她想了想,跟孩子説:“其實外婆和奶奶的家都是你的家,但是我和爸爸組成的家庭才是你會生活很久的地方呀,將來你有了自己的妻子,你們也會組成自己的家,到時候你的重心就會放到自己的小家上了。”

兒子雖然似懂非懂,但是還是聽話地和媽媽回家了。

為什麼外婆家總給人感覺是“別人家”,而爺爺奶奶家相對更親近一些呢?

家庭的概念對於中國人來説其實非常重要,我國的家庭體系從古至今也是在一直變化的,對於孃家和婆家,不少人的心態也在一直髮生變化。

姓氏傳承的傳統

“子承父姓,子承父業”是我國的傳統思想,現在雖然有很多孩子隨母姓的家庭,但是大部分人還是默認孩子應該跟父親是一個姓氏的。中國人也默認,一個姓氏才是一家人,孩子和父親爺爺一個姓,自然默認是“一家人”,就會對奶奶家更加有心理依賴感。

“為什麼姥姥的家是別人家”,孩子的天真問題,引起媽媽深思

婚嫁後家庭的變化

很多女孩出嫁以後,是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的,因為婚後就默認是夫家的人了,生了孩子也要跟丈夫的姓,傳宗接代也是女性的“責任”之一,並且一旦女兒出嫁,孃家還沒有兄弟的話,這家人就相當於“無後”了。

重男輕女的思想

很多老人的思想是“只有男孩才能繼承家裏的姓氏,男孩才是家裏的頂樑柱,才能保住家裏的收益並且養育老人”。因為男孩結婚後不會離家太遠,娶妻後好像是家裏添一個人,而不是少一個人。

“為什麼姥姥的家是別人家”,孩子的天真問題,引起媽媽深思

家庭教育應該以愛為主,家人之間本就應該互幫互助,不分你我

從前是農耕社會,所以家裏男孩多就代表着勞動力多,很多家庭願意生男孩讓自己生活過得好一些,但是現在女孩也能在職場取得成就,也就不存在女孩“沒用”的説法了。

“為什麼姥姥的家是別人家”,孩子的天真問題,引起媽媽深思

教育孩子,對待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應該一樣孝順

對待雙反老人其實是不應該區分“主次”的,外公外婆養育了媽媽,爺爺奶奶養育了爸爸,他們都對孩子掏心掏肺,孩子也應該孝敬和尊重老人。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家長的態度,只要家長對雙方老人沒有區別對待,孩子自然也不會這樣。

經常探望老人,把孝順行為印在心裏

老人年紀大了,本來就怕寂寞,父母應該多帶着孩子探望老人,身體力行地讓孩子感覺到孝順的真正含義,把孝順印在孩子心底,這樣以來,長大後他就知道該如何孝敬父母和長輩了。

“為什麼姥姥的家是別人家”,孩子的天真問題,引起媽媽深思

老人也要做到正確帶娃,用心對待孩子

老人帶娃的時候難免會“溺愛”孩子,這樣其實並不是對孩子好,而是放縱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驕縱不懂事,所以寵愛也要掌握好分寸。

你有那種回孃家像是客人一樣的感覺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3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姥姥的家是別人家”,孩子的天真問題,引起媽媽深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