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餐被列入荷蘭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綜合

  近日,荷蘭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中心宣佈,中餐正式被列入荷蘭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疫情之下,世界各地的中餐業者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對於荷蘭中餐業來説,這可謂是一個帶來希望的好消息。

  據悉,申遺成功得益於荷蘭“不只是火肉”(Meer Dan Babipangang)基金會和中飲公會(VCHO)兩大機構不斷遊説,樹立華人和中餐積極而多元的形象,也與三代荷蘭中餐從業者勤奮努力、不斷增大中餐海外影響力密切相關。

  其實,中餐文化隨着華人第一代移民登陸荷蘭,便已在此落地生根,通過三代華人移民共同努力,一起讓中餐通過不同形式發揚光大。1920年,荷蘭第一家中餐廳Gouden Muren在鹿特丹開業。在荷蘭,每一間中餐館的背後都是一部華人的心酸奮鬥史。如今,荷蘭傳統中餐廳,已經與鬱金香一樣,成為了荷蘭人寶貴的文化遺產。根據時代需求的不同,荷蘭中餐創新求變,隨着二、三代移民加入,中餐向高端化、規範化發展,形象也獲得了大幅提升。

  從改良中餐到地道中餐

  近幾十年來,順應着時代的變化和潮流,中餐在飛快地進行着變革和創新。越來越多的正宗中餐、中餐西做的高端餐館、世界餐館、炒鍋WOK餐館、快餐店出現,也讓荷蘭人對中餐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提升。它們不再拘泥於量大、外賣為主的形式,不僅菜品變得更加豐富,而且更加原汁原味,正宗中國菜的荷蘭“鐵粉”也多了起來。

  與此同時,更多二、三代華人移民雖然親身感受過父母輩打拼的辛苦,卻也毅然投入中餐業中,希望能為推動中餐文化在荷蘭進一步發展盡一份力。荷蘭“不只是火肉”(Meer Dan Babipangang)基金會的一位創辦人Julie Ng,就是這樣一位“移二代”,她從小耳濡目染,明白父母辛勤勞作的不易,希望中餐能夠作為一種獨特的烹飪現象,通過成為荷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被記錄、保存,並永遠地傳遞下去。

  疫情之下同舟共濟

  新冠疫情為餐飲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而中餐作為荷蘭華人的支柱性行業,首當其衝受到了影響。華人餐飲業主抱團取暖,紛紛轉型做線上外賣配送,並加強消毒,嚴格落實防疫措施、研究分餐制、借鑑中國的“無人”餐廳,引進機器人提供無接觸式服務等等。疫情下,荷蘭中餐業慢慢在恢復,華人餐飲業主紛紛表示,相信申遺成功將會為中餐在荷蘭的未來奠定更加廣闊的舞台。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