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香混着人文氣,第二季“眾説周知”帶讀者“閲讀”醫院裏的百年建築
建築可閲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温度。充滿人文氣息的上海,隨處能邂逅一棟“有故事的老建築”,連治病救人的醫院裏也不例外。昨天,由靜安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靜安區圖書館承辦的《眾説周知(第二季)——百年風華憶初心》第三期活動走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通過分享訪談、行走閲讀、建築探訪等形式帶讀者探訪醫院裏的老建築,閲讀鐫刻在老房子上的科學精神和文化傳承。
圖説:沙龍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下同)
作為醫院的“老房子推薦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辦副主任唐弘講起擁有超過百年曆史,至今屹立於華山醫院內的紅十字會老樓。他從1910年紅十字會老樓落成起,講到1964年、1994年、2002年和2004年,老樓經歷過多次“修舊如舊”的改造翻新,逐漸從臨牀用地轉變為接待展示場所。唐弘表示:“俗話説‘家有一老,勝有一寶’,一個醫院裏面有這樣一棟老樓,我們就可以通過它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可以看到無限深遠的歷史,看到無限高遠的未來。我覺得,這就是歷史建築對生活在當下的我們的啓示。”
隨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團委副書記陸琳分享了瑞金醫院產科樓的前世今生;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副書記王珏則帶讀者回憶起上海首家婦孺醫院裏“紅房子”老樓的故事。三位醫生圖文並茂的講述,讓一棟棟歷史建築重新在讀者眼前鮮活起來。
圖説:嘉賓實地講述紅十字會老樓背後的故事
嘉賓訪談環節,上海日報城市和建築歷史專欄作家喬爭月、建築與城市規劃研究學者華霞虹、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高晞等,分別從建築、歷史、傳播、文化等多個維度,探討醫院老建築的美學,展望歷史建築的未來。訪談結束,他們走出會場,通過直播鏡頭,帶着線上線下的讀者一同走進華山花園。花園裏,涓涓池水蜿蜒曲折,假山高低參差,錯落有致,石橋臨流倒影。而與花園相鄰的正是唐弘剛剛講解過的紅十字會老樓。剛剛聽完歷史故事,重新審視這棟老樓,濃烈的古典主義風格、精巧的三層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的外廊式建築、紅色的磚牆、正中央熠熠生輝的“紅十字”,都愈發令人驚豔。走進樓裏,一樓的長廊上懸掛着華山醫院歷任院長的油畫肖像,每一幅肖像都記錄着一段歷史,逝去的時光彷彿在這裏凝固、交會。
圖説:讀者跟隨嘉賓參觀華山醫院紅十字會老樓
醫院裏的歷史建築不僅屬於醫院,更屬於社會大眾和城市文明,既呈現着千姿百態的建築美學,又承載着特定時代、文化、社會的價值取向,反映着社會進程不同階段的生命之美、人文之美。讓醫院老房子成為建築可閲讀的空間,將對人們尊重科學,尊重文化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