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3日電 題:圭峯山下“轉換”忙
——十四運會高爾夫球賽場的應“運”而變
新華社記者鄭昕
臨近白露節氣,秋意漸濃。秦嶺太平峪海拔1500多米的圭峯山,曾留下過范仲淹“豈如圭峯月下,倚高松,聽長笛”的詞句。近來西安連日的陰雨雖遮蔽了皓月,但山下有不少工人在尚未退去的夜色中,已經伴着車輛轟鳴行動起來。
“我們第一批工人清晨四五點到崗,要除草、撿碎石、清理路面。”西安秦嶺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場地部經理高長寧弓起腰,貼近沾滿露珠的草地,像操作手術一樣把雜草連根拔起,卻又不傷害正茁壯成長的青苗。
這座俱樂部作為陝西省高爾夫球訓練基地,是十四運會高爾夫球項目的比賽地。應全運會賽事的要求,俱樂部於8月中旬開始封場養護。
轉換涉及諸多方面,如十四運會視覺標識的搭建展示,競賽場地的標準化整修,以及頒獎區域、功能用房的佈置等等。而在主要負責草坪情況的高長寧看來,從暖季草到冬季草的轉換,無疑是重頭戲。
“現在氣温漸漸降下來,暖季草生長的旺盛期快要結束。如果繼續保留到全運會比賽期間,可能會出現生長緩慢、大片枯黃的情況,影響比賽時的效果,所以現在我們就在集中換上冬季草種,留出一段生長時間。”高長寧説,不同於市區裏足球場地的草坪,由於高爾夫球場地依山傍水並且具有一定坡度,哪怕是幾個平方米的草坪枯黃,在比賽中都一目瞭然。
也正是因為不是一片平地,像足球場上所使用的打草機等保養維護設備,到了這裏都變成了能夠爬坡過坎的機械,同時需要人力的地方也更多。秦嶺國際高爾夫俱樂部擁有國際標準的18洞72杆球場,全程光是走下來就得幾個小時,有些片區在正式比賽中或許屬於不被關注的邊緣地帶,但任何一塊“斑禿”或“崎嶇”,工作人員都得上前去拾掇。
“為了給十四運會營造最良好的草種條件,我們俱樂部包括球童和行政人員的三四百人全員上崗,每天從清晨到日暮好幾班來修整場地、優化環境。”高長寧説。
今年快50歲的高長寧是天水人,年輕時在甘肅一家高爾夫球場做草場維護,1997年到秦嶺腳下工作,雖一度離開但斷斷續續在這裏也有快20年的工齡。“這些年我親眼見證了咱們大秦嶺的變化。”高長寧説,“在這裏工作‘洗肺’也‘養心’,哪怕是面臨很多工作上的壓力,在山間走一走,心情也都豁然開朗了。”
守着這片山水的當地人,有着更大的收穫。每天開着球車繞着場地好幾趟澆水補草的工人羅順碟就是當地草堂街道居民,他家不遠處是關中八景之一“草堂煙霧”所在的千年古剎草堂寺。原本在家務農的他在此工作也有20年,現在不僅像個農民要灌溉、除草、施肥,還學會了像個技術工人一樣維修保養管道等設施。
“大部分工人都是附近的。每天十幾分鐘上下班,還不耽誤照顧家裏的事情,比外出打工強多了。”羅順碟説,“咱到時候也能在家門口看一場全運會的比賽。”
按照賽程安排,今年全運會高爾夫比賽將於9月21日至24日舉行。大賽在即,十四運會高爾夫球競委會全體工作人員8月30日在場地進行了一場全流程演練,這堪稱今年6月測試賽後的又一場“測試賽”。
十四運會高爾夫球項目競委會場地環境處負責人喬勇告訴記者,相比於十四運會其他賽場,高爾夫球比賽地因為其特殊性,留給競委會進行場地改造提升的時間很有限。在封場至今的20多天時間裏,競委會與場地運營方協力調動人馬加緊提升場地環境,設置了不少帶有全運會特色的標誌牌和花壇,還在第18洞附近的沿湖區域搭起一座假山,提升了賽場的整體面貌。
“我們水質和空氣監測的工作人員也每天紮在這裏,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同時,與賽場環境和諧相處。”他説。
圭峯明月、草堂煙霧,場地與周邊的名山美景相映襯,構成一幅壯美的秦嶺圖畫。到了全運會上,國內頂級運動員在畫中揮杆、遊走,讓看慣了這一場面的高長寧依舊充滿期待。
“畢竟這是全運會的比賽,國內的高手都來了。我們有機會看到他們的實力,他們也能看到我們秦嶺的美麗。”他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