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姨自從丈夫去世後,便總有鄰居跑來給她介紹對象,那會兒她五十歲,跟丈夫的感情一直很好,丈夫一去世,她萬念俱灰,哪裏還有心思找對象。
就這麼過了幾年,那幾年她的生活基本上單位和家兩點一線。閒暇時不怎麼出門,很多時候坐在陽台上看書、聽音樂,音樂是逝去的丈夫愛聽的。
這個習慣持續到了退休,退休後的林阿姨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兒女們都成了家,有自己的生活,除了逢年過節,家裏只有林阿姨一個人。
孩子們怕她一個人生活,總是想着已故的父親,對她的情緒會有影響,便生了給她介紹老伴的心思。
幾個孩子商量一番後,由老大出面跟林阿姨説。
還沒等孩子開口,林阿姨就知道他要説什麼,一句話就把孩子們想説的話堵回去了。
她説:“我知道你們的意思,怕我一個人沒事兒悶在家裏悶出病來,你們父親一直在我心裏,我想他是人之常情。但你們放心,我也沒到想不開的時候,給我介紹老伴的事兒就算了吧,我一個人這麼過挺好,享受獨處。”
不過這邊把兒女安撫好了,那邊擱不住有熱心的鄰居想給她牽線搭橋。
有一天林阿姨早起去買菜,在樓底下碰到一個鄰居,那人硬拉着林阿姨要給她介紹老伴,説自己認識一位條件相當不錯的男人,跟林阿姨年齡相當,人家也有退休金,你這麼單着,還不如找個人做伴。
鄰居一番話直接把林阿姨説愣了,合着自己怎麼過日子,還得外人安排嗎?
那人沒個眼力見兒,直到林阿姨有點怒氣了,説:“我有車有房,每月退休金6000,不需要老伴,謝謝!”,才鬆開拉着林阿姨的手。
談起退休後拒絕找老伴這件事,林阿姨心裏自有盤算。
除了她説的,自己有房有車每月退休金6000外,讓她不想找老伴的原因,還有以下這三個。
第一,半路夫妻無法給予我心理上的安全感
林阿姨説,她和去世的丈夫從年輕時感情就一直很好,在她心裏,她想要的愛和安全感,丈夫都已經給她了。
現在再找老伴,她相信不會再有一個人,像丈夫對她那麼好。
她是一個沒什麼安全感的人,一旦在一起就要伴侶全心全意的愛,這一點半路夫妻肯定做不到。
對方有自己的家庭結構,而他們的結合,説白了就是找個伴,讓晚年生活好過一點。
一方是很直接的現實的需求,一邊是情感和心理上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明顯是不匹配的。
再者,林阿姨心裏記着的,全都是已逝丈夫對她的好,讓她帶着對一個人的思念嫁給另一個人,並且與之生活在一起,她做不到。
用林阿姨自己的話説:“我是一個有感情潔癖的人,這輩子所有愛都給了一個人,再也不會對別人動心。”
第二,家庭結構的變化,勢必會給生活帶來變化
林阿姨如今這種獨居生活讓她很享受。
以前喜歡做的事情沒有時間做,現在退休了終於有大把時間可以做喜歡的事情。
林阿姨退休後的生活基本上是這樣的:
每天早上起牀吃了早飯打掃衞生,收拾好後泡上一壺茶,便打開音樂,抱着書坐在陽台的榻榻米上讀。
中午吃了午飯,睡一會兒覺。午覺後泡一壺茶,切一些水果,邊吃邊看電影。
有些書和電影是她年輕時和丈夫看過的,如今看來感受不一樣,有些是一直想看卻沒有時間看的,如今看來是一種滿足。
如果找個老伴結婚,還能持續過這種生活嗎?恐怕要打個問號。
再婚之後,家庭結構的變化,勢必會給生活帶來變化,她是一個特別怕麻煩的人,喜歡安靜、安定,與其改變她現在的生活習慣,不如讓她一個人獨處,那更快樂。
第三,錢財方面也是個問題,不想因為自己的事情給兒女帶來麻煩
在林阿姨看來,人到晚年再婚,最大的問題就是財產問題。
雖然可以有言在先立遺囑,但是依然不能保證,自己這樣做會不會在百年之後給兒女帶來麻煩。
就算不考慮這麼長遠,但是結婚之後,兩個人也很容易因為錢財發生矛盾。
如果兩個人都有退休金,結婚後為了不造成財務問題,各自的錢各自花,實行AA制,那麼這婚結着還有什麼意思。
若是不實行AA制,對方的子女會不會認為你多花了人家父親的退休金。都説人心隔肚皮,一旦有了這樣的猜測,雙方很難和平相處。
如果發生矛盾,子女肯定會為自己操心,因為這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她實在於心不忍。
不得不説,林阿姨拒絕找老伴的三個原因,讓我對她刮目相看。
她不只是為自己考慮,還是一位有自己的思想,並且能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的女性。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婚姻關係在老年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擁有一個貼心的老伴可以彼此互相支持、緩解晚年生活的孤獨。
所以有一些喪偶的老人,會在老伴去世後的一兩年再找個老伴。一是緩解孤獨,二是身邊也好有個伴。
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晚年獨居的老人也變得越來越多。
在這些獨居老人中,很多人拒絕找老伴的原因跟林阿姨差不多,她説的都是大實話,若是晚年找老伴要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真不如一個人過得舒坦。
畢竟,生命中剩下的日子短且珍貴,過好每一天,才是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