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聖路易斯拱門:美國“西進之門”,建築也可以震撼人心?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綜合

如一道長虹飛架於大地之上
聖路易斯拱門,坐落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密西西比河畔,是一座雄偉壯觀的不鏽鋼懸鏈線建築物。拋物線形狀的拱門高寬都是192米,如同一道長虹飛架在大地之上。
聖路易斯被人們稱為通往西部的大門,因此聖路易斯拱門也被稱為美國“西進之門”,它是美國向西擴張的紀念碑,走過它便意味着進入了美國西部大地。

大拱門於1963年2月動工,1965年10月完工,是美國最高的自立型建築物,比華盛頓紀念碑和自由女神像都還要高。
因為大拱門是用不鏽鋼建造的,所以免不了被雷擊,它還創造了超高建築物被雷擊的最高紀錄。但它擁有的先進的避雷電系統,讓它至今沒有任何損壞或人員傷亡。


美國西進運動
美國的西進運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獨立戰爭結束後,大量農民為了能獲得更多肥沃的土地,不斷向西遷徙,聯邦政府對於西部土地的政策,更是促進了這一運動。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大量歐洲移民湧入美國,為美國的西部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時期,林肯總統頒佈了《宅地法》:年滿21歲的美國公民,只要支付10美元就能獲得美國西部160英畝的土地,耕種5年後,該土地就歸個人所有。大量窮苦人民進入西部,開墾荒地。
在開發農業的同時,美國聯邦政府還鼓勵西部各州建立州立大學,開展免費教育,為美國西部的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
二戰結束後,西部的開發漸漸轉向了高新技術產業。依託斯坦福大學而產生的“硅谷”,成就舉世矚目,從而在西部掀起了一股建立高新科技園區的熱潮。

這些園區對科研成果的孵化,對美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大的作用,使美國的綜合國力再上了一個台階。
西進運動是美國人民艱苦創業的過程,聖路易斯拱門即為紀念這些不屈不饒的拓荒者們而建。
埃羅·沙裏寧:建築亦可震撼人心
聖路易斯拱門的設計師埃羅·沙裏寧,是二十世紀美國最有創造性的建築師之一。

1910年,小沙裏寧在芬蘭的一個藝術家庭出生,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芬蘭建築師埃里爾·沙裏寧,母親也是有名的雕塑家。
小沙裏寧從小就表現出了極強的設計天賦,12歲時就在瑞典火柴盒設計比賽中贏得了第一名。
1925年,小沙裏寧隨全家移民到了美國的密歇根州。起初,他的父親在密歇根大學的建築系任客座教授,之後與老友一起創建了匡溪藝術設計學院,並擔任第一任校長。
小沙裏寧不僅跟隨父親學習了建築設計,還研習了雕塑和傢俱設計。
1929年,小沙裏寧赴巴黎學習雕塑,一年後,他又回到美國繼續學習建築,並考入耶魯大學建築系。
從耶魯大學畢業時,小沙裏寧獲得了為期兩年的旅遊獎學金,在這兩年裏,他周遊了歐洲,研究了歐洲的各種新式建築。
回到美國後,小沙裏寧加入了父親的建築事務所工作。在這裏他總是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事,但他並未放棄對於新建築的喜愛。

1948年,為了證明自己的設計才華,他與父親分別作為兩支參賽團隊,參與了聖路易斯國家紀念碑的設計競賽。
就是在這次父子的較量中,小沙裏寧憑藉流暢的拋物線形拱門設計贏得了競賽,它就是今天的聖路易斯拱門。


這座外貼不鏽鋼的拋物線拱門劃過天空,讓人耳目一新,它也被看作是美國開拓進取精神的代表。
1950年,埃里爾·沙裏寧去世了,小沙裏寧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他終於可以實現自己對於建築的新想法,賦予建築新的形式。
他設計了一系列的建築物,表現了豐富多彩的建築語言,如:紐約肯尼迪機場TWA飛行中心、北基督教堂、英格爾斯溜冰場等。

紐約肯尼迪機場TWA飛行中心

紐約肯尼迪機場TWA飛行中心

北基督教堂
小沙裏寧的設計理念是提倡源於自然的設計構思,同時又保有現代建築功能化和非裝飾化的基本特徵,並開拓出建築物的動感語言。
他設計的富有雕塑感甚至是充滿動感的建築物,似乎是有感情的,會説話的。他告訴人們,好的建築物是可以震撼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