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清明節臨近,有關祭掃方式的話題又熱起來。近日,北京八寶山老山骨灰堂推出了一款十分環保的水溶祭祀用品,有寄思信箋、寄思摺疊花,成為市民表達哀思的新選擇。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節是祭祀掃墓的日子,這一綿延數千年的習俗,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不過,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焚燒紙錢等祭祀用品的弊端日益凸顯,亟待破舊立新。
如何引導羣眾文明、綠色祭掃是一門學問,需要有關方面拿出大智慧。事實上,隨着科技的發展,已經為推進文明生態祭掃提供更多可能。比如,近年來興起的網上祭祀,讓羣眾能夠在雲端悼念緬懷。如今,八寶山老山骨灰堂推出的水溶性祭祀用品,也是科技賦能文明祭掃的範例。這些產品由特殊材質紙漿製成,入水即溶,對環境零污染。羣眾可以在水溶信箋上寫下對逝者的思念,同樣可以寄託哀思。可以説,這種新型環保祭祀方式,既考慮到了公眾的心理訴求,又兼顧對環境的外部效應,相信許多人是願意接受的。
對於清明節的來歷,《曆書》是這樣記載的:“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二字本身就有“清潔而明淨”的意思,藴含着文明、環保之意。清明祭掃移風易俗,除了引導公眾轉變觀念,也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廣綠色祭祀,通過科技賦能讓清明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