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孩子發脾氣,都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趕腳。但是過來人會用經驗告訴你,孩子發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小孩子嘛,好哄。
所以很多人,拿“孩子發過的脾氣”是不當回事的。覺得,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但,如果孩子發完脾氣之後、做錯事情之後、哭過、鬧過之後,我們不去溝通、不去覆盤,就等於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捋一捋,其實做好3個步驟,就能把發脾氣時刻變成可教導的時刻。
1、等待情緒的平靜
在談論發生的事情之前,確保你和孩子都保持冷靜。你不能在一個情緒激動的孩子面前講道理。
我們寫過,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是他的情緒腦在主導,理智腦早已退居二線,道理此時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大人也一樣,當壓力荷爾蒙充斥着你的身體時,你還沒有準備好進行冷靜、合乎邏輯的談話。説什麼都不對的情況下,那就先什麼也別説。
2、建立肢體接觸
有科學研究表明,任何愛的觸摸都會觸發催產素的釋放,而催產素會幫助身體進入平靜、放鬆的狀態。
儘量在孩子發脾氣之後抱抱他,或者牽牽手。
任何能夠表明即便你們之間發生了衝突,但你仍然愛他的身體接觸都可以。
3、表達儘量保持中立
如果你一開始就站在道德高點準備一場審判,那我勸你不如直接放棄。
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宣泄情緒,試試改變自己的語氣和措辭。
用“我”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説話的語氣沒有尊重你時,你可以説,“當你用那種語氣説話時,我覺得你不尊重我。”而不是“你太無禮、太沒教養了。”
只描述實際情況,避免帶情緒。
比如:“你跺着腳,交叉着胳膊,大喊大叫。”而不是説“你像個無賴、潑皮。”
描述事實,但是不含指責。
比如“我看見你午飯之後又打開iPad,我們約好了只在上午看一會兒動畫片。”而不是“我不是告訴你不要玩iPad了嗎,你還玩?”
每次孩子與我們發生衝突,就像是在心上劃出一個傷口。而我們的溝通過程,就像是在清創。雖然會很痛,會很難,但只有這樣,傷口才不會感染,不會留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