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線】
光明日報記者 王懷成 劉軍
9月26日的德國大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人們的關注其實已經超過大選本身。在當前美歐關係齟齬不斷,中美戰略競爭加劇,歐洲對華態度微妙的背景下,作為歐盟引擎,德國的政策取向無疑是重要的。
人們關心的是,默克爾之後,德國將影響美歐關係向何處去?對華關係是否會延續默克爾路線?
默克爾為何能收到多國良好祝願
現任總理默克爾不再參選,本次大選成為聯邦德國曆史上首次沒有在任總理參與角逐的選舉。
默克爾執政16年,她帶領德國成功度過一系列全球重大事件。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默克爾果斷向德國公民保證,政府為他們的儲蓄提供擔保,避免了銀行擠兑。她力主與希臘進行債務減免談判,成功化解歐元危機。2015年默克爾面對來自國內各方巨大壓力,決定接納大量難民,這一人道主義舉措贏得普遍讚賞。
默克爾在變幻莫測的世界舞台上以冷靜和可預測著稱。在她即將離開總理職位時,十二個國家的領導人通過德國《時代週刊》向她發出良好的祝願。
默克爾積極發展對華關係,贏得了中國人的尊重。她繼承了自科爾以來的對華務實友好政策,十多次到訪中國,為加強兩國各方面友好關係作出貢獻。現在中德雙邊貿易額是默克爾執政初期的3倍多,雙方省州及城市夥伴關係升至97對。當前,中德雙方正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共同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她認為歐中相互需求、相互補充,可以以經貿合作為抓手拓展雙方關係。她還提議召開“歐盟中國峯會”,彌合矛盾,增進合作。
誰能在選舉戰中笑到最後
聯盟黨、社民黨和綠黨是當前德國最重要的三股政治力量。此次德國大選,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的拉舍特、社民黨的肖爾茨和綠黨的貝爾伯克三位候選人的選舉戰直到最後一刻仍在進行。
自選舉戰開始以來,選情可謂一波三折。先是拉舍特被媒體拍到,當總統在慰問災民講話時,他卻在背後偷笑,他的支持率從第一位驟降下來後,再也沒能恢復。接着,一度支持率衝到最高的貝爾伯克被挖出,她寫的一本書原來是捉刀之作,內容存在抄襲之嫌,且有履歷造假行為。貝爾伯克人氣一路下滑,再未反彈。原先最不被看好的肖爾茨則異軍突起,很有可能笑到最後。
國際社會不僅關心誰將在未來四年領導德國,更需要了解其作為世界重要經濟強國未來領導人的外交取向。德國未來外交政策的任何變化無疑將對國際關係產生影響,例如跨大西洋關係、歐盟走向,以及歐俄關係。拜登上台後,美國頻頻拉攏、促壓德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德國未來對華關係會怎樣。
面對國際社會的疑慮,德國現任外長馬斯9月23日在聯大發言時保證,默克爾時代的結束不會造成德國外交政策的路線變化,“未來國際社會仍舊可以相信德國外交政策的可靠性。”馬斯也表示,德國大選更多關注內政問題,而當今很多國內問題都必須從全球視角出發才能解決,因此,德國人需更多地關注國際問題。
此間輿論普遍認為,無論拉舍特還是肖爾茨當選總理,都能很大程度上保持德國當前的外交政策延續性。他們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將致力於增強歐盟在國際事務上的獨立地位,保持德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這些在對華關係上將產生積極影響。
未來德國對華政策會怎樣
在當前中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聯盟黨的競選綱領也將中國定性為“既是夥伴,同時也是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但拉舍特在各種場合均明確表示,反對與美國一起搞對華冷戰。
拉舍特在一次電視節目中説:“我們目前的富裕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賴對中國的貿易。”他表示,要與中國在技術等諸多方面競爭,但反對孤立中國。“要通過貿易保持與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聯繫。”他説,“在涉及全球問題上有許多工作要做,例如消除貧困、應對氣候變化。僅僅德國獨自努力是不能拯救世界的。這些工作沒有中國是不行的,沒有俄羅斯也是不行的。”
肖爾茨則強調回歸社民黨自勃蘭特以來開創的緩和政策的傳統,不搞對抗。25日,肖爾茨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要和中國這樣治理方式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國家好好相處。他表示願意繼續當前德國穩健政策,他説,德國人反對在政策上大起大落。
貝爾伯克雖然稱要與中國繼續保持對話和關係,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尋求與中國對話,但這位從未有任何執政經歷的綠黨領導人,自願強調要站在美國一邊,要“強硬對抗中國”,甚至不惜以犧牲兩國良好的經貿關係為代價。不得不説,盲目的理想主義和不接地氣,擅長炒作意識形態鬥爭,是某些綠黨人的特點。
德國政黨如何回答中國商會的問題
德國大選同樣引起在德中國企業的關注。德國中國商會總幹事長段煒告訴記者,大選前,德國中國商會代表400多家會員企業向德國議會中的政黨發去調查問卷,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如何評價中國在德企業為德國創造5萬多個工作崗位;第二,如何看待德國的“中國能力”建設,2017年德國聯邦教育科技部出台了促進德國瞭解中國的“中國能力”建設文件;第三,如何評判中國企業在當地促進社會融合、消除社會偏見方面的作用。多數政黨都給予了回答或者反饋。
基民盟的回覆比較客觀,歡迎中資企業在德投資並創造工作崗位,希望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夥伴關係,表示德國在“中國能力”建設方面尚存不足,支持德國加強中文教學。
綠黨承認德國旨在促進“中國能力”建設方面仍有不少工作可做,但其回答總體來説意識形態色彩深厚,並藉機批評中國對德國相關人員和機構的制裁。
社民黨則表示,出於時間原因將在大選後回覆。
段煒説,我們對於未來新政府的對華政策還是有一定擔憂的。綠黨有可能成為執政團隊的一部分,由於一些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力量存在,後默克爾時代的德國對華關係可能會遇到一些政策不確定性。
但段煒相信,這些政黨無論現在如何表達,上台後作為執政黨可能又是另外一種表現。他認為,經貿關係是德中關係的重要紐帶,德中關係的基本面是穩定的,大方向不會變。未來在德中資企業更要做好在德國的經營,強化經營合規性,增強透明度,承擔社會責任。德中商會未來也會加強與新政府的交流。
段煒相信,中德兩國良好交往對於整個世界經濟早日從疫情中恢復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沒有默克爾的歐盟走向如何
默克爾不遺餘力地要將歐盟打造成世界的重要一極。但擁有27個成員的歐盟內部矛盾重重,在許多國際重大問題決策上裹足不前。默克爾的離職無疑為歐盟的未來增添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對歐盟的影響是深遠的。
當前,歐盟面臨着難民、經濟、疫情、一體化、與俄美關係、數字鴻溝、節能減排等一系列問題。拜登上台後,歐盟對華政策向美國靠攏,將中國視為“制度性對手”。但令歐盟尷尬的是,美英澳“悄然”組建新的印太夥伴關係,“截和”法國的鉅額潛艇合同,美國實際上並沒有把歐盟真正當回事。
歐盟對外行動署一位官員評論道,默克爾是睿智的外交家,堅持原則卻善於妥協,認為對話與合作是解決爭端最好的方法。她強調必須與俄羅斯保持“和平與平衡”,一味地對俄製裁只能導致兩敗俱傷。她頂着美國壓力和一些歐盟成員反對主動訪俄,與“老冤家”普京對話,並堅持實施“北溪二號”油氣工程項目,確保德國的能源供應。
隨着默克爾的離去,歐盟未來走向如何成為一個大疑問。
(光明日報柏林、布魯塞爾9月26日電)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27日 1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