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美國靠不住”的歐盟,終於下定決心“動手”了……

  11月15至16日,為期兩天的歐盟外長和防長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各方在會上重點討論了“戰略指南針”文件草案。根據草案,歐盟計劃在2025年前建立一支5000人規模的“歐盟快速部署能力”部隊,以便在不依賴美國的情況下進行危機干預。根據安排,歐盟成員國計劃在明年3月就建設聯合軍事力量問題達成一致,屆時將有望正式通過“戰略指南針”文件。

意識到“美國靠不住”的歐盟,終於下定決心“動手”了……

  在挪威中部城市特隆赫姆附近,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前右二)觀摩“三叉戟接點2018”軍演的公開展示活動

  “美國兩次打擊”的催化

  2020年6月,在德國倡議下,歐盟開始準備“戰略指南針”文件,為歐盟安全和防務政策確保政治方向並制定戰略目標。近期,歐盟機構加速組建“歐盟快速部署能力”部隊,被認為直接原因是受到美國“背信棄義”的刺激。

  首先是美國倉皇從阿富汗撤軍,沒有事先知會歐洲盟友。此前,歐洲在阿富汗的部隊依賴於美國的後勤支援和情報支持,美軍撤離使其難以在阿富汗維持軍事存在,只得緊隨美國之後“開溜”。但由於時間太短,毫無準備,撤離場面一片混亂,狼狽至極。

  令歐洲始料不及的是,美國繼續幹着“補刀”的事。就在歐盟為了討好美國而出台所謂“印太戰略”的前一天,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宣佈建立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奧庫斯”(AUKUS)。美國宣佈將向澳大利亞轉讓核潛艇技術,直接導致澳法之間鉅額常規潛艇採購協議流產。法國外長勒德里昂怒斥此舉為“背後捅刀子”,並召回了駐美國和澳大利亞大使,推遲了與英國的防務峯會。

  事件發生後,歐洲媒體、智庫一片譁然,對美國口誅筆伐,號召“歐洲當自強”,要儘快實現“戰略自主”和“防務獨立”。

  歐盟政界也積極呼應輿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9月15日在“盟情諮文”中表示,“歐洲可以根據自身意願做更多事”。她還建議組建“歐洲防務聯盟”,並在2022年上半年召開“歐洲防務峯會”。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表示,“歐洲要一起行動,一起汲取教訓”,他在10月2日宣佈將2022年設為“歐洲防務年”。

意識到“美國靠不住”的歐盟,終於下定決心“動手”了……

  這是10月21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拍攝的歐盟峯會現場。新華社發(歐盟供圖)

  “戰略自主”緊迫感加劇

  上世紀50年代西歐國家就產生了統一軍隊的想法。1987年法國與西德開始組建5000人的混合部隊。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宣稱,“歐洲只有防務自主才能掌握自己命運”。1999年負責協調歐洲防務的西歐聯盟併入歐盟後,歐盟隨後成立了“歐洲軍隊”“歐洲快速反應部隊”。

  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時,一度拋出“北約過時論”,要求歐洲承擔更多防務責任,跨大西洋關係跌入低谷。歐洲在危機倒逼之下,防務一體化進入快車道。

  2016年7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全球戰略》正式出台。歐盟明確提出“戰略自主”,並在官方文件中首次將其作為重要戰略目標。2017年6月,歐洲防務基金設立,專門服務於歐盟國家公司。2017年12月,歐盟啓動“永久結構性合作”聯合防務機制(PESCO),使“歐洲防務獲得前所未有的擴展”,具有里程碑意義。2018年6月,在法國推動下,歐洲9國簽署“歐洲干預倡議”,承諾組建歐洲共同干預部隊,開啓了“防務多速一體化”的先例。

  2019年發佈的《慕尼黑安全報告》強調,美國未來角色充滿不確定性,引發關於歐洲“戰略自主”的新討論。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直接拋出了“北約腦死亡”論。2020年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開始了對歐洲盟友的“安撫之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公開表示“美國回來了”。但好景不長,美國今年的一系列動作又打破了歐洲對跨大西洋關係的幻想,增加了歐洲“戰略自主”的緊迫感。

意識到“美國靠不住”的歐盟,終於下定決心“動手”了……

  6月1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出席北約峯會的領導人蔘加合影儀式。新華社發

  小步還得慢走

  現實與理想總是脱節,複雜局勢下,歐洲防務依舊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一是歐洲防務發展一直受制於美國。美國長期為歐洲提供安全保障,為歐洲節省防務開支的同時,也牢牢掌控着歐洲防務體系。從北約成員國中軍隊服役人數看,美國有137萬,歐洲有126萬,似乎差距不大,但歐洲軍事能力與美國有天壤之別。

  歐洲遠程戰略投送能力不足,也缺少完整的地面機動防空系統。歐洲武器兼容性差,很難整合不同國家的戰鬥系統。歐洲防務底子差,法國領導人對此心知肚明,因此即使忍不住表達對“奧庫斯”的憤怒,也不得不和美國溝通講和。

  二是歐盟在美國全球戰略中地位下滑。英國本是歐洲最大防務支出國,具有強大軍事實力和情報共享能力。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分析,英國“脱歐”後,歐盟集體防禦能力減弱了四分之一。加之美國將戰略重心不斷轉移至亞太地區,歐洲戰略地位每況愈下,其安全利益多次被美棄之不顧。

  在美國的盤算中,歐洲更像是美國的“功能性盟友”——美國希望歐洲在全球戰略佈局上助自己一臂之力,但絕不允許歐洲破壞“美主歐從”的盟友體系。歐洲如果實現防務獨立,勢必削弱北約影響力,且在體系上疊牀架屋,功能與職責難以與北約區分,並不利於美國整合盟友資源。

  三是歐盟內部在防務一體化上存在嚴重分歧。“難用一個聲音説話”,是歐盟的老毛病,更是防務一體化的痛點。涉及共同安全與防務領域的重大問題,歐盟成員國在認知上存在巨大鴻溝,但又必須協商一致才能通過。法國作為目前歐盟內第一軍事強國,主張歐洲發展自身防務力量,認為歐洲應通過推進防務一體化,強化戰略自主,躋身“世界一極”。

  但對中東歐、北歐等國家而言,它們強烈希望維繫跨大西洋關係,更相信北約的防務能力,甚至認為法國打出“歐洲戰略自主牌”,是為了強化自身對歐盟的領導權。比如丹麥拒絕參加任何可能增加歐盟軍事內容的合作,也未加入歐盟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就在此次法國痛批美國“背信棄義”時,丹麥首相弗雷澤裏克森卻在紐約公開表示,她認為拜登政府信守對跨大西洋盟友的承諾,不應怪罪美國政府。

  四是法德軸心前景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法德軸心對歐洲防務一體化進展至關重要,但法德關係未來卻變得微妙。當前德國即將進入“後默克爾時代”,德國各界不信任法國的聲音在增強,甚至有批評認為馬克龍打着改革歐洲的旗號,實則在歐盟推行“法國優先”。

  鑑於馬克龍在法國的改革舉步維艱,成績乏善可陳,默克爾繼任者能否穩住法德關係尚待觀察。況且新總理存在與馬克龍合作的磨合期,在防務一體化上恐不會輕舉妄動。法德在發展防務上原本就有矛盾,法國更激進,看重靈活務實,而德國更穩重,遵循包容性原則,更重視維護歐盟框架,避免加大分裂。

  無論如何,更多歐洲精英開始覺醒,認識到“美國靠不住”。他們認為,如歐盟能在法德帶領下團結一致推進防務一體化,將有利於歐盟構建共同的戰略目標,增強歐洲“戰略自主”。同時,拜登政府也不願與歐洲撕破臉,在安撫法國的同時,也首次公開表示,“一個更強大的歐洲有利於更強大的跨大西洋關係”,它是美國的“戰略性盟友”,美方願意和歐洲加強防務合作。

  可以預見,歐洲防務一體化還會掙扎着向前走,步子不可能邁得太大,只能在各方勢力相互妥協中維持小步慢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77 字。

轉載請註明: 意識到“美國靠不住”的歐盟,終於下定決心“動手”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