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印度、中國雙邊貿易總額歷史性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印度對華進口更達975億美元,對華出口則為281億美元。因中印兩國在邊境地帶陷入對峙,印度對華進口額在該背景下出現增長,這引起了印度輿論關注。
據《印度教徒報》2月15日報道,新冠疫情2020年初暴發時,包括印度在內的一些國家宣稱要減少對華貿易依賴,但貿易數字卻顯示印度對華進口在2021年取得了增長。
《參考消息》早前報道引述印媒稱,中印兩國邊境對峙已長達20個月。《印度教徒報》15日報道則稱,中印雙邊貿易增長不意味着兩國關係迴歸正常。
歷史性千億美元大關
據《印度教徒報》報道,中印2021年雙邊貿易額為1256億美元。這是兩國年度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中國海關總署1月數據也顯示,兩國2021年貿易額是1256億美元。
《印度教徒報》分析指出,印度的主要進口項目包括機電機械、作為中間產品的工業用途化學物品、活性藥物成分、汽車零部件,以及2020年起大量進口的醫療用品。這些主要項目的進口在2021年都有所增長。該報另一篇1月31日刊登的報道指出,中國仍是印度關鍵進口貨品的最大來源國。
印度輿論對“印度依賴中國進口”的趨勢表示擔憂。《印度教徒報》2月15日報道引述專家分析稱,印度對華進口依賴暫無減弱趨勢。不過,該報道認為,印度對華中間產品進口增長“不那麼令人擔憂”,因為這是印度“工業復甦”的標誌。
印度對華出口方面在過去兩年也有所增長。出口產品主要是礦石、棉花和海產品等原材料,而非製成品。
據報道,近五年來,印中兩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已從2017年的518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694億美元。
印度經濟“小算盤”
據《印度教徒報》報道,對於所謂“印度對華依賴”的問題,印度政府試圖制定“多管齊下的戰略”,來減少進口依賴。這些政策設想包括旨在促進國內製造業的“生產掛鈎激勵計劃”(PLI)、在全球範圍內尋求“中國替代品”、和其他貿易伙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等。
然而,印度商業和工業部輔助秘書(即部長助理)桑傑·查達(Sanjay Chadha)也承認,印度的製藥和電子行業非常依賴中國,而且中國仍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查達認為,印度可以利用經濟多元化的契機,參與到供應鏈中;自由貿易協定也可以幫助印度擺脱對中國的進口依賴。
《印度教徒報》2月15日報道稱,儘管中印兩國貿易保持繁榮,但經濟領域的其他方面則在過去兩年發生了巨大變化。印度政府以邊境對峙為由加強了對中國資本和企業的限制,中國對印投資於過去一年大幅下降。在科技和電信領域,中國科技巨頭對印度初創企業的投資一度增長迅速,如今已戛然而止。
印度還禁止了超過200個來自中國的應用程序,並將中國公司持續排除在5G業務之外。以印度當局最近對小米公司的税務調查為例,印度加強了在印中企的審查。
1月27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峯説,近期,印度税務部門對中國有關在印企業開展大規模進駐式税務稽查,中方對此表示關注,對印度投資環境感到擔憂。中國企業在印投資經營,為印度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對印度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希望印方能夠為在印中資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兩國貿易仍潛力巨大
《印度教徒報》報道指出,中印貿易格局在不久的將來不可能發生巨大變化。儘管印度當局試圖加速推行“印度製造”“多元採購”等計劃,但這些計劃討論已久,而且進展緩慢。
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龍興春2月10日在《環球時報》上刊文稱,中印兩國貿易額破千億美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印經貿合作有堅實的基礎,未來發展潛力巨大。2000年,中印雙邊貿易總額僅29億美元。
龍興春文章指出,中印產業結構有很強的互補性。印度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經濟發展推動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3億到6億規模的中產階級有較高的消費需求;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也是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
文章還指出,從生產角度看,不僅印度本土企業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設備、技術和零部件,即使是在印度投資的外國企業也離不開中國產業鏈的支持。世界聞名的印度仿製藥產業,其絕大部分製藥設備和70%以上的藥原料需要從中國進口。2020年中印衝突後,印度對中國進口設置障礙曾引起很多外資企業的抱怨。
“印度需要跳出‘順差就是佔便宜,逆差就是吃虧’的思維定式,要從印度消費者和印度經濟發展是否從中受益來看待中印貿易。”龍興春在文章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