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國與中亞五國迎來建交30週年。30年來,中國-中亞關係經歷冷戰後國際風雲變幻與時代考驗,始終沿着正確軌道穩步前行,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雙方高層密切交往與互動,尤其是元首外交的引領和助推。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中亞國家紛紛開啓以西方制度為導向的國家轉型。儘管轉型期的中亞五國與中國在國家發展道路、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但雙方關係一直保持平穩,建交頭一年中亞各國高層領導人便相繼訪華,奠定中國-中亞關係發展的良好開端。
隨着中亞國家與中國相互瞭解加深並逐漸形成認同,進入21世紀以來,鑑於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並確立成員國元首定期會晤機制,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發展突飛猛進,雙方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在各國元首頻繁互訪及外交引領下,中國與中亞五國關係不斷邁上新的台階,實現從睦鄰友好向戰略伙伴、全面戰略伙伴乃至“永久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轉型和升級。
其間,上合組織鑄牢中國-中亞關係的根基。該組織不僅驅動中國-中亞關係創新發展,而且對穩固雙方關係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處理成員國間關係的準則及組織的精神內核,“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文明多樣性、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是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和動力。同時,上合組織不斷加強自身發展和機制建設,對於引領中國-中亞關係深入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政治、安全、經濟、人文多輪驅動促進上合組織綜合全面發展,從而鑄牢中國與中亞國家各領域的合作基礎和關係根基。
“一帶一路”則為中國-中亞關係注入新內涵。中亞位居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地緣位置優越,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首倡之地及該倡議推動實施的關鍵節點區域。中亞是“一帶”西向走出國門的境外第一段,“一帶一路”打造的六大經濟走廊中就有三條穿越中亞。根據哈薩克斯坦智庫“阿斯塔納俱樂部”的報告,“一帶”幾乎所有分支都是從中亞展開和延伸的。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亞國家從遲疑到認可再到積極參與,態度與行動發生積極變化。烏茲別克斯坦安格連隧道和吉爾吉斯斯坦南北第二條公路隧道的貫通,塔吉克斯坦直轄區500千伏輸變電項目竣工投運等一系列大型惠民工程項目落地生根,使中亞民眾真切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促發展,惠民生,“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與中亞國家各領域的務實合作不僅極大改變中國在中亞的形象,也為中國-中亞關係向着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注入新的內涵和動能。
中亞是中國近鄰,在我國西北邊疆安全與周邊外交中佔據特殊地位,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完全符合中國與中亞各國的戰略利益。在此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新冠疫情肆虐,中國與中亞國家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積極構建和打造“衞生健康共同體”,為呵護雙方國家人民生命安全帶來福祉。
中國與中亞國家在地區安全與穩定、經濟繁榮與發展、跨界河流治理等領域有着共同利益訴求,這是雙方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價值觀與合作理念上與上合組織和“一帶一路”高度契合,都強調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合作共贏與利益均享。正是這些公平正義、包容先進的合作理念把中國和中亞國家緊緊團結起來,使中國-中亞關係變得更加牢靠緊密,在新時代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作者是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