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千村行(197)丨劍閣長梁村:山旮旯“長”出李子出口基地
四川在線記者 向朝倫 燕巧
“今年‘女皇李’下樹,收貨的外地車排了一里長,山旮旯真少見。”9月23日,説起1個月前的盛況,正在管護李子樹的劍閣縣東寶鎮長梁村村民何凱興奮得連比帶劃。
劍閣縣東寶鎮被稱為“三不搭”,地處廣元劍閣縣、綿陽江油市、梓潼縣交界處,到三個縣城的距離都有八九十公里遠,長梁村到鎮上還有3公里村村道。
區位差土地瘦,產業發展難。如今荒山坡上長出3000多畝繁茂的水果林,無聲講述着“果樹進山果子出山”的曲折故事。
兩種水果,瘦土“變金”
9月23日,從長梁村村委會望出去,一大片碧綠的果樹林望不到頭。
林下,一羣人在彎腰忙碌。“‘女皇李’剛下樹,就像女人剛生娃,身體虛,要補營養,村民在施‘月子肥’。”長梁村第一書記解國強介紹。
對長梁村來説,這片2000多畝的李子樹確實是大功臣。今年第一年掛果,每畝採果上千斤,畝均效益達到六七千元。按今年銷售價格測算,以後盛產期,每畝收入超過萬元。
當地很多村民連説“沒想到”,原來種玉米、土豆、油菜,一般一年收入1000元就不錯了,各種管理、翻地、播種、下肥、除草、收割等等活路,一年都在土裏轉。土瘦人累,產出不高,收益不佳,很多村民乾脆摞荒外出務工。
幾年前,東寶鎮請來專家對長梁村土壤、氣候、海拔一番檢測,認為這個地適宜種李子、耙耙柑。引進龍頭企業流轉荒山荒坡,種植五月脆和蜂糖李。
國內李子很多,如何打造“長梁特色”?當地註冊商標“女皇李”,並約請農業、海關技術人員定期監測水肥、藥物使用,確保各項指標符合出口標準,建成水果出口基地。
良好的品質管控,讓“女皇李”糖度達到20%,吃起來像蜂蜜一樣甜,引得外地客商前來採購。“長梁村的‘女皇李’和新加坡、俄羅斯簽訂了長期大額出口合同,今年因疫情少量出口,以後出口多了可以提高價格競爭力。”東寶鎮黨委書記王清平説。
“女皇李”豐收,耙耙柑呢?此時正是耙耙柑長個子的時節,鴨蛋大小的果子,被黃泥色袋子籠住,在密密匝匝的綠葉裏,十分顯眼。
“耙耙柑長勢不錯,按往年的行情,今年1000多畝初掛果,預計畝採兩千多斤,畝均收入萬元左右。”解國強説,12月採摘可見分曉,當地註冊的耙耙柑商標名“劍柑”。
兩次考察,村民“變心”
由摞荒地和低產低效林改造的而成的水果林,一畝地收入從1000元左右漲到一兩萬元,村民們經歷了從“不相信”到“親眼見”的轉變。
3年前,幾位種植大户在鎮村幹部帶領下到村裏來,説要流轉土地種李樹、耙耙柑,很多村民不看好。 李子樹,當地一些村民房前屋後也有,有的跟房子一樣高,無人管,任其長,誰也沒拿它賺錢。
説一畝李子能賣萬元,很多村民不信。當説到種柑橘,部分村民以前種過卻是敗走麥城,理由是技術不行,賣相不好,販子不收。大家的擔心是,雖然説老闆流轉土地,但要是整不好,基地成了“爛尾工程”,老闆損失農民也損失。
“在農民的土地上幹事,再好的事還得讓農民思想通。”東寶鎮黨委書記王清平説。
2017年10月,鎮上開來4輛大巴車,組織300名村民外出考察,目的地:300公里外的成都市蒲江縣。
一路看一路問,村民很震撼,一畝地種70棵耙耙柑樹,畝產果六七千斤,可賣3-5萬元,有的一棵樹就賣了五六百元。
實地看了,村民自己算賬:我們就折半,畝均收益也有2萬元,比種糧食划得來。
回到村裏,大部分村民同意把土地流轉出去,大户負責技術、銷售,村民在園子務工學技術。
但部分農户心裏還有疑慮,留了兩三畝口糧地,他們的想法很樸實:萬一大户搞砸了,自己種糧不餓肚子。
2018年7月,鎮村第二次組織兩個大巴車,邀請60名村民再外出考察,這次去的地點是隔壁蒼溪縣陵江鎮筍子溝村。他們種柑橘、臍橙,一畝地收入近2萬元,有的一棵樹收入就是五六百元。
兩次考察,親眼見證。長梁村村民卸下包袱,對大户有了信心,把自己剩下的口糧地也改種了“女皇李”“劍柑”。
今年“女皇李”初掛果,大户見了效益,村民也初嘗甜頭。村民胡成軍,今年4畝“女皇李”賣了3萬多元。“我的2畝‘劍柑’,從眼下長勢看,到時可能收入2萬多元。”何凱説,已經有外地客户在網上詢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