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站在30多歲這個檔口,再加上這些年從事心理工作接觸的人與事,按説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應該比較少了,但每每回想起過去,也還是有那麼一些跟父母相關的經歷,在你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就佔據了你的腦海。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雖然已經不像之前一樣會出現不少的情緒,可也還是不得不讓人感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是蠻重的”。

想想其實這也沒什麼奇怪的。小時候的我們本來就是一張擁有大片大片空白的白紙,為了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填補這些空白,於是,父母什麼脾氣性格,我們就學到什麼脾氣性格、父母如何表達憤怒,我們也有樣學樣、父母是如何相處的,也讓我們見識到了“應該如何跟異性相處”……

可以説,我們人生中的大片空白,都是在成長過程中由原生家庭填補的。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父母並不知道究竟傳遞給了我們什麼,我們也沒有經過篩選就見什麼學什麼,所以,到了成年後難免會發現“我怎麼會擁有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而最讓我們難受的往往是“成長過程中的情感空缺”,也就是“作為我的父母,為什麼在我的小時候你們沒有愛我”、“我那麼需要你們的肯定,為什麼你們卻從不鼓勵我”、“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要否定我,我恨你們”……

這些或是虧欠、或是空缺、或是遺憾的歷程,在我們成年後化為壓在我們肩膀上的磚石與掙扎着想要獲得滿足、彌補遺憾和空缺的動力。

而這份動力可能會存續很久、很久。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你知道嗎?

我們只是認識到了“原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很重”。即便我們沒有認識到它們,它們也早就存在於我們的人生歷程中,並且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

所以,包含着“過往遺憾”、“內心空缺”、“想要彌補遺憾”等因素的東西,總能輕易地觸動我們。

這份觸動,説到底也是我們在藉着看到的、接觸到的東西來彌補缺失。

當然,其實我們使用更多的方式是“主動去做點什麼”。比如,主動跟父母交流、努力改變父母、選擇遠離父母,亦或是為了彌補這份缺失而拍一部電影。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彌補遺憾與填補空缺對我們來説確實很重要,但我們這麼努力,其實是為了一些其他的東西。

在平時做輔導的時候,總能接觸到這樣一些朋友:

“老師,你能教教我怎麼做才能讓爸媽有所改變嗎?”

“朋友你的意思,我略微有一些不理解。你提到這樣的訴求,是指現在父母和自己的相處並不怎麼好,所以希望他們有一些改變嗎?”

“有這樣的意思吧。不過更主要的是,他們從小到大對我都太嚴厲了,只要稍微不順他們的心,他們就打我罵我,這讓我心裏一直都很自卑。現在33歲了,不敢跟女孩説話、被人欺負了不敢反抗,我真的不想再這樣了。”

“這樣。那麼你的意思是希望通過父母的改變,或者説讓父母不再否定你,然後達到自己逐漸恢復自信的目的,再接着改變自己的現狀,對嗎?”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想你也在對話中讀出了這些朋友的目的。

這些朋友在接觸到了原生家庭這個理念之後,突然間就意識到了“我處於當下這種比別人差太多的狀況,原來不是因為我自己不行,而是因為我在小的時候被父母虧欠了太多”。

如果你也經歷過“當下不僅不好,而且壞事還接連發生”的境況,我想你能體會到當時自己那種雖然努力掙扎着往前走,但卻看不到一點希望的絕望,以及“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自己不行’”的深深的自卑和自我厭棄。

而藉由對原生家庭的認識,突然間看到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之後,內心裏的負擔雖然會稍微降低一些,可也會因為看到新的可能性,而像溺水之人一樣迫切的想要抓住這個機會,快點走出當下的困境與絕望。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個目的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因為再呆在那樣的環境裏,他究竟會否選擇極端,就很難説了。這多多少少也算是他在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保護吧。

不過,選擇這個方向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還是很難説的。畢竟,父母會不會改變這是不確定的,而即便改變了,過去的虧欠已經成為事實,他需要自己走出過去對自己的影響,否則父母再努力也是車水杯薪。

從這個角度來看,走出原生家庭影響這件事兒呀,跟父母其實沒多少關係,因為很多時候,雖然我們已經不在父母身邊生活了,可也依舊會受影響,所以呢,這走出原生家庭的本質是我們自己從過去對我們的影響和束縛中走出來。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對了,在你因為“我小時候還好沒有被父母虧欠”而偷樂之前,我得提醒一下,原生家庭對每個人都是有影響的,所以,走出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這也是你需要去走的路。

“但是我現在挺好的呀,不用像前面那位朋友一樣自救,就不用折騰了吧。”

我在這兒舉一個不那麼嚴謹的例子:

一位朋友扭傷腳了後去醫院看醫生,醫生簡單檢查了一下就説:“你回去吧,回家熱敷一下就行了”。

這位朋友有些不解,就撓了撓頭反問道:“但是我奶奶説要冷敷呀”。

醫生擺了擺手頭也不抬地説到:“我奶奶説要熱敷,你聽我的,回去吧”。

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而它傳遞出來的意思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不加甄別地學到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説都是有用的,但其中的多數東西“究竟對不對”、“究竟是否適合我們”我們自己都不清楚。

那你説,如果始終生活在這種狀態裏、如果始終都被這些不明就裏的對錯束縛、如果連自己擁有的這些東西究竟是對是錯都不清楚,我們的人生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以,即便當下的你擁有還不錯的人生,卻也依舊有走出原生家庭的必要。

因為藉着這條路,你會對自己、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有一個更明確的認識。

這樣就能在“總是不自覺看負面”這個細小的習慣為你帶來濃重的焦慮前,就通過自我完善將它解決掉、就能在“因為缺愛,所以特別看重愛”這個深層邏輯,把自己不斷推進“不自覺依賴他人”的火坑裏前,救自己於水火,讓自己在未來能夠擁有相對穩定的感情……

當然,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

因為我們是在原生家庭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甚至可以説,我們是建立在原生家庭影響之上的,只是這個時候的自我,是“從原生家庭影響與成長經歷中東拼西湊起來的自我”,它既不屬於我們自己,也往往是奇形怪狀。

而最重要的是,屬於自己的自我建立起來了,並且逐漸強大了,我們才能真正的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由此,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對我們的意義,就又增加了:建立真正的自我,以及完善這個自我。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感謝朋友你的閲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59 字。

轉載請註明: 心理學丨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是為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