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惠民殯葬”如何“叫好又叫座”

編者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近年來,我省推進殯葬改革,倡導移風易俗,作了諸多探索。清明來臨之際,本報記者深入全省各地,直擊惠民殯葬、陽光殯葬、人文殯葬等殯葬改革進展情況,近距離觀察殯葬改革所帶來的新風尚新變化。

□ 本報記者 齊靜 紀偉

本報通訊員 永勝 莊琳 寶宗

“今年清明節,去上墳不用燒紙錢了。”3月29日,沂水縣黃山鋪鎮堯崖頭村村民張慶安站在村口,看着牆上張貼的《關於實施綠色文明祭祀、獻花代替燒紙的倡議書》説。

獻花代替燒紙,是今年沂水縣清明祭祀的新變化。“兩種款式的鮮花,成本分別是5元和8元,我們鎮上一年只需要花幾萬元錢,就可以在7處公墓實現祭祀鮮花全部免費發放。”黃山鋪鎮黨委書記何泰然説,這幾萬元的支出,可以帶來極大的社會效益。

這幾年,像這樣不花一分錢辦好“身後事”的政策,還有不少。

“去年我父親去世時,從火化到下葬,全程沒花一分錢,全由村裏的紅白理事會幫忙操辦,政府的同志還來主持了我父親的追思會。”張慶安回憶説,他的父親早上6點多離世,去鎮上的民政所辦完手續後,9點多就舉行了追思會,到中午12點左右骨灰葬入公墓,一場莊重而簡樸的葬禮就完成了。

“放在幾年前,打棺木、擺酒席,不僅勞神還要花不少錢。”張慶安説。

殯葬難、殯葬貴曾廣受詬病。沂水縣通過調研發現,農村70%-80%的陳規陋習集中在殯葬環節,逝前修墳、裝棺再葬、喪事大操大辦等殯葬陋習存在多年,大多數羣眾並不認可這些舊俗,但受傳統觀念影響和礙於情面,不得不“隨大流”。

從2017年5月10日開始,沂水縣創新實施了以“惠民禮葬”為核心的殯葬改革,在全國率先實行“殯葬全免費”政策,對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和公益性公墓使用費、墓碑及刻碑費全部免除,相關費用由縣鄉兩級財政承擔。同時,沂水縣將殯儀館由自收自支單位改成了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迴歸殯葬服務公益屬性;創新推廣“追思會”等新型喪葬禮儀,既尊重了逝者,又為生者“掙”足了面子,受到百姓認同。

沂水的殯葬改革經驗在全省得到推廣。從2018年開始,我省對所有區域所有居民實行“遺體火化、運輸、冷藏和一年骨灰存放”四項基本殯葬服務全免費政策,平均每件喪事減免1000多元。

“公益性公墓建設,是殯葬全免費改革的關鍵。”沂水縣委書記薛峯介紹,該縣的公墓建設本着“就近就便、尊重羣眾意願”的宗旨,服務半徑原則不超過5公里。該縣協調政策資源,統一規劃建設了110處節地生態型公益性公墓,充分利用荒山荒灘,不佔耕地。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省級財政累計投入1.4億元對各地公益性公墓建設給予獎補。同時,將節地生態公益性公墓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探索推行林地墓地複合利用模式,破解用地難題。

公墓建設也是壽光縣殯葬改革的重點發力方向。“我們村墳田佔地10畝,有315個墳頭,佔用了大量土地資源,而且雜草叢生,一到上墳的時候,火災隱患很大。”在壽光市紀台鎮宋家莊子村,村黨支部書記張安明告訴記者。

為促進移風易俗,2019年3月,壽光開始整治農村公墓,鼓勵各村推廣提升改造老舊公墓,將豎碑改卧碑,提高節地率、增加綠化量。2019年5月中旬,宋家莊子村綠色公墓改造提升工作啓動。一個月的時間,髒亂的老墳田變成了環境優美的現代公墓——墓園小路平整乾淨,小型卧碑整齊有序,青松綠草點綴其間。不僅如此,新建公墓只佔用了老墳田1/3的土地,便將315個散墳全部安置完畢,同時還預留了70餘個墓穴,以滿足村民未來20年的殯葬需求。而節約出的6畝土地,出租給了村民張志華建設蔬菜收購點,租金納入村集體收入。

村裏建設綠色公墓,還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村民張慶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先村民自行建一座墳墓至少要花5000元,現在每人只出資600多元,就可以安葬到環境優美的村級綠色公墓。“我們確立了‘村民自籌承擔一點、村集體保障一點、服務資金補助一點、愛心捐贈支持一點’的籌資原則,確保綠色公墓建設順利進行。”張安明説。

通過一年多的提升改造,壽光農村超七成老舊公墓變為“小花園”,新增綠化面積7000餘畝,節約土地3000餘畝。壽光市已形成市、鎮、村三級公益性公墓和生態安葬體系,可以滿足該市未來20年公益性墓地及生態安葬的需求。

而在沂水,經過三年多的實踐探索,殯葬改革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沂水新去世人員100%進公墓安葬,“追思會”舉辦率85%以上。截至目前,沂水縣有33427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殯葬全免費政策,户均減負約2萬元,累計為羣眾節省殯葬支出8億元左右,節約土地1000畝、木材3萬多立方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4 字。

轉載請註明: 《大眾日報》:“惠民殯葬”如何“叫好又叫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