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 通訊員 房佳偉 侯小珊
風景樹外新壘了一圈磚台,居民陳月英説,她已經育了幾盆花,明年春天擺在磚台上,美化小區環境;旁邊一小塊空地,80歲老人趙正超指着翻過的土地説,他準備埋上幾棵葡萄枝,明年夏天這裏就是居民們乘涼聊天的好地方。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來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倉房溝中路的自行車廠家屬院,看到1號居民樓前整潔有序。小區的老人們説,前不久這裏還是滿地垃圾,違建林立。今年10月17日,家屬院所屬的烏市沙依巴克區爐院街片區管委會倉房溝南路社區聯合執法單位,在小區開展“拆除私搭亂建 美化小區環境”專項整治工作,使這裏變得更美。
下定決心 清理亂點
10月12日,自行車廠家屬院12號樓1單元地下室着火,小區居民丁秀玲撥打119,火被迅速撲滅。經認定,着火點是一個廢舊木牀,但着火原因、木牀所屬人均不得而知。丁秀玲説,小區每年都會發生一兩次火災,雖然火情不大,但暗藏的隱患令人不安。
自行車廠家屬院有13棟居民樓,70%以上的居民為老年人。1998年自行車廠倒閉後,因物業管理不規範,小區環境越來越差,久而久之這個家屬院就變成了髒亂差之地:地下室裏堆滿了廢舊傢俱、家電等;陽台上擺滿雜物;一些公共用地被居民們自行“分割”,你種青菜我種葱;無法種菜的區域,層層壘蓋,成了兔窩、雞窩……小區裏的3片低矮陳舊磚房,已有幾十年歷史,周圍堆滿建築垃圾。
“髒亂到什麼程度?不足50米的過道,站在這頭望不到那頭,都是違建。”站在4號樓和5號樓中間,丁秀玲向記者介紹。
多年來,社區幾次欲整治,但礙於各種原因,均不了了之。今年年初,倉房溝南路社區下決心給家屬院“美顏”,有針對性地開展“拆除私搭亂建 美化小區環境”專項整治工作。
對症下藥 事半功倍
整治環境需要每一位居民的配合。自今年4月起,社區組織工作人員分12批140多人次逐户走訪、逐人勸説,讓居民自願拆除或清理與己相關的私搭亂建、雜物等。
對此,社區分兩步走:第一步,梳理出改變環境意願強烈、又未參與私搭亂建的居民,取得他們的認可和配合,鼓勵他們發動身邊人向廢舊物品和私搭亂建説“不”;第二步,結合居民實際情況,一户一策,對症下藥。
王永疆居住在5號樓,樓前一片約20平方米的公共用地被他“開墾”出來,一開春,就種上了各種菜。社區幹部羅秀芹入户勸説道:“大爺,菜苗剛種上,我們不會給您拔了,等菜長成您先吃幾個月。等10月份以後,可就不能種了。”令羅秀芹沒想到的是,王永疆一口便答應了。“以前看別人種菜,我也種,但小區是大家的,維護環境必須人人蔘與,我支持社區的做法。”王永疆説。
對有心處理雜物但無力收拾的老人,社區組織人員上門服務。就這樣,整治小區亂象的前期鋪墊工作持續進行了6個月。
10月13日,65份告示貼在家屬院各個醒目位置,相關內容推送至居民微信羣,告知小區居民必須在3天內自行清理陽台、樓道及地下室雜物,拆除院內違章建築,告示末尾附上消防法中關於佔用、堵塞疏散通道、消防通道等相關規定。由於前期工作做得紮實,告示一貼出,小區居民便迅速着手整理自家物品,清理各種雜物。
共建共治 提升“顏值”
發動居民自己動手的同時,社區工作人員也沒閒着。在爐院街片區管委會協調下,烏市沙區清運隊幫助清理垃圾;社區出面聯繫,烏市沙區委政法委、司法局駐倉房溝南路社區“訪惠聚”工作隊爭取資金支持,在轄區運輸企業幫助下,解決了運送雜物的問題;利用地緣優勢,借用家屬院旁駕校的空地,臨時堆放清理出的雜物。
10月17日一大早,社區書記張曉蓉帶着工作人員,聯合物業,與轄區相關執法人員一起進入家屬院協助居民清理。在私搭亂建最嚴重的4號居民樓前,張曉蓉動了第一鏟,鼓勵相關人員和居民一起拆違建、掃垃圾,還居民一個秩序井然、乾淨整潔的家屬院。
整治期間,居民微信羣裏反饋信息不斷,居民鍾淑萍説:“這是社區為家屬院居民辦的一件大好事。”居民孫亞利感慨道:“這是我們期盼已久的大事,社區幫我們實現了。”
據統計,不到一星期時間,社區出動大型機械500多車次,拆除違建3萬多平方米,清理地下室156間。“現在,我們每天都在外面轉,絕不允許有人隨地扔垃圾。”原自行車廠廠長趙正超説。
張曉蓉告訴記者,目前拆違工作已處於收尾階段。
“今後,我們將繼續發揮社區‘大黨委’引領帶動作用,緊盯羣眾需求,培養家園意識,激發物業服務活力,讓居民切實感受到整治帶來的實惠,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倉房溝南路社區第一書記李闞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