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特斯拉淪為“過街老鼠”?誰才是背後的最大贏家?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綜合

雖然特斯拉上海車展女車主車頂維權的事情已經過了將近一個月,但因此引發出來的風波依然沒有徹底平息,即使特斯拉放出事故前的車輛行駛數據,也因為缺少剎車踏板力度的數值而無從判斷,至今都處於模稜兩可的階段,而伴隨着事件發酵的同時,全國範圍內每一次特斯拉出事故都會被推到風口浪尖的位置,即使只是一次普通的交通事故,與車子本身的質量沒有關係,人們也會因為上海車展維權事件而先入為主的把責任扣在特斯拉的頭上。

輿論總是有跟風性的,大部分人都缺少獨立思考。因此久而久之,特斯拉便成為市面上安全性能“最差”的汽車。短短一個月之內,特斯拉在國內的地位從高高在上,無人能出其右的位置一下子就跌落至食物鏈底端,速度之快不禁讓人唏噓。

如果這次剎車事件真能成為特斯拉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轉折點,那麼一個巨頭的隕落所拆分出來的市場份額則會分攤到各個車企當中,對於它們來説絕對是一個好消息。畢竟在最近幾年,特斯拉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世界,都展現出一家獨大的苗頭,市場份額逐漸走高,去年更是賣出了50萬輛車。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的話,對於長期居住在舒適圈當中的傳統車企頗為不利。

嗅到危機的傳統車企近幾年紛紛宣佈停止內燃機研發,全力佈局新能源領域,不過正所謂“船大難掉頭”,一方面想繼續吃盡燃油車時代最後的紅利,另一方面想優先佈局新能源領域,最後鬧得兩頭不到岸,使用油車平台打造出來的純電汽車在產品力方面有了諸多妥協,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相比之下,特斯拉以及一些新勢力車企在智能化、自動駕駛方面做得更加出色。如此一來,質疑的聲音變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輿論上,消費者認識到選擇新能源汽車不能再用以往買油車的思維來篩選。

上海車展伴隨着特斯拉維權的同時,其它車企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劃着新能源汽車亮相和上市,雖然新車熱度被特斯拉搶走了許多,但長遠來看,對於它們來説絕對是一件好事。

比如發佈之後外觀飽受好評的極氪001,新車基於SEA浩瀚架構打造,百公里加速時間僅需3.8秒,同時最高配備100kWh大容量動力電池,NEDC綜合續航里程突破700km,單次充電行駛里程甚至比汽油車還要高,很大程度減少續航焦慮,更重要的是極氪001的價格非常厚道,起步價僅為28.1萬元,頂配也只需36萬,性價比簡直不要太高。

另外奔馳展台上發佈全新品牌電動旗艦-EQS,造型上採用類似科幻電影裏的水滴設計,開在路上很有辨識度。新車基於EVA平台打造,車內軸距達到3210mm,乘員艙空間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搭載前後雙電機,最大功率385KW,峯值扭矩855Nm,百公里加速只需4.3秒。容量為107kWh的動力電池可以提供770km的WLTP續航里程。

除了傳統汽車品牌以及新勢力發佈新車之外,華為、大疆等科技公司也來玩跨界。不過它們進軍新能源的方式並不是親自造車,而是作為方案供應商身份參與進來。比如説華為聯合小康股份旗下的賽力斯品牌,推出華為智選SF5,其中驅動電機就是沿用華為提供的方案,未來也會通過OTA的方式引入華為生態系統。大疆與上汽通用五菱達成合作,未來將會提供關於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

高管態度囂張,公關團隊能力堪憂

這次維權事件發生之後,特斯拉對待維權車主的態度也非常囂張,高管甚至在媒體公開會上稱“面對這樣的無理訴求絕對不會妥協”,言外之意就是你鬧任你鬧,反正我是不會答應任何一個要求。直到被媒體點名批評之後,態度才有所轉變,並稱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調查。特斯拉作為作為賣家,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理應提供妥善的售後服務,幫助車主解決問題,而不是出事之後一口咬定是駕駛員的操作問題。

不僅如此,特斯拉副總裁在接受採訪時又踩了一次雷,她表示“車輛在使用環節,需要加強消費者教育,比如去和駕校或者交通部門合作,讓大家瞭解新型汽車的使用方法從而避免在使用環節中避免誤操作,或者説因為功能上不太瞭解,而帶來的其他問題”隨後,她還繼續説道“智能汽車肯定會比以前的傳統汽車更加安全”

這片採訪上線廣泛傳播之後,便遭到網友吐槽,稱中國的駕照就不配開特斯拉唄,建議以後特斯拉單獨開設駕校,需要通過理論和實操之後才有資格買車。

銷量環比開始下跌,這或許只是開始

前不久,特斯拉4月銷量出爐,累計賣出新車數量為25845輛,雖然比1月和2月要高,但對比3月卻有了27%的環比下跌。車展所造成的影響逐漸發酵,未來一段時間很有可能繼續下滑。就拿我身邊一個例子,去年特斯拉股價最高的時候跑去試駕了一次Model 3,當時微信加了一個銷售,中間一直沒有聯繫。直到最近,這位銷售又重新找上了我,讓我再到他們店裏試車。由此可見,訂單不像以往那麼好談。

總結

這次特斯拉遭遇滑鐵盧,恰恰是給傳統車企以及國內一些新勢力後來居上的機會。可以預見,今年新能源汽車數量必定會有進一步提升,為的就是奪取特斯拉丟失的份額。而對於特斯拉而言,現階段最好的做法就是閉上嘴,收起目中無人的態度,才有可能獲得消費者的原諒。